词典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的意思
èrshíshǐ

二十四史

简体二十四史
繁体
拼音èr shí sì shǐ
注音ㄦˋ ㄕˊ ㄙˋ ㄕˇ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èr,(1) 数名。【例句】: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组词】:独一无二。(3) 两样,别的。【组词】:二话。不二价。

shí,(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组词】:十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组词】:十足。十成。

sì,(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组词】: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shǐ,(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组词】: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组词】:太史。内史。(3) 古代官职。【组词】:刺史。御史。(4) 姓。

基本含义

指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正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

二十四史的意思

二十四史 [èr shí sì shǐ]

1. 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a long intricate story;]

二十四史 引证解释

⒈ 指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明 有二十一史之目, 清 乾隆 四年又增《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总计三千二百四十三卷。各史名称、卷数及作者(或领衔人)如下:《史记》130卷, 汉 司马迁 著。

⒉ 《汉书》100卷, 汉 班固 著。

⒊ 《后汉书》120卷, 南朝 宋 范曄 著。

⒋ 《三国志》65卷, 晋 陈寿 著。

⒌ 《晋书》130卷, 唐 房玄龄 著。

⒍ 《宋书》100卷, 南朝 梁 沉约 著。

⒎ 《南齐书》59卷, 南朝 梁 萧子显 著。

⒏ 《梁书》56卷, 唐 姚思廉 著。

⒐ 《陈书》36卷, 唐 姚思廉 著。

⒑ 《魏书》114卷, 北齐 魏收 著。

⒒ 《北齐书》50卷, 唐 李百药 著。

⒓ 《周书》50卷, 唐 令狐德棻 著。

⒔ 《隋书》85卷, 唐 魏徵 著。

⒕ 《南史》80卷, 唐 李延寿 著。

⒖ 《北史》100卷, 唐 李延寿 著。

⒗ 《旧唐书》200卷, 五代 后晋 刘昫 著。

⒘ 《新唐书》225卷, 宋 欧阳修 著。

⒙ 《旧五代史》150卷, 宋 薛居正 著。

⒚ 《新五代史》74卷, 宋 欧阳修 著。

⒛ 《宋史》496卷, 元 托克托 著。

《辽史》116卷, 元 托克托 著。

《金史》135卷, 元 托克托 著。

《元史》210卷, 明 宋濂 著。

《明史》332卷, 清 张廷玉 著。


国语词典

二十四史 [èr shí sì shǐ]

⒈ 清乾隆时所颁定的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皆为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五史释义:1921年北洋政 府把《新元史》列入正史,加上二十四史,称二十五史。
    • 2.
      十七史释义:唐朝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史书合称十三史。 宋朝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四部,合称十七史。参见〔二十四史〕
    • 3.
      史记释义:史书名。 汉司马迁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为西汉元成间由博士褚少孙所补撰)。记载了中国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约三千年)的一部。
    • 4.
      四史释义:也叫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 5.
      廿四史释义:即二十四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伯述 叹道:‘现在的世界,不能死守着 中国 的古籍做榜样的了!你不过看了《廿四史》上,五胡大闹时,他们到了 中国,都变成 中国 样子,归了 中国 教化。’”详“二十四史”。
    • 6.
      标点释义:⒈标点符号。⒉给原来没有标点的著作(如古书)加上标点符号:标点二十四史。
    • 7.
      正史释义:旧称《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是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部分。与“野史”相对。
    • 8.
      百衲本释义:用各种不同版本配合或汇印成的一部完整的书。如《百衲本二十四史》。衲(nà):缝补。百衲:取僧衣补缀极多的意思。
    • 9.
      秤薪量水释义:谓勤俭持家。《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安老爺 雖是研經鑄史的通品,却是個秤薪量水的外行。”《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茶花女遺事》出,可令普天下善男子、善女人讀;而獨不許浪子讀,妒婦讀,囚首垢面之販夫讀,秤薪量水之富家翁讀,胸羅四書五經、腹飽二十四史之老先生讀。”
    • 10.
      选登释义:选择刊登。 如:“二十四史”新点校本意见选登。
    • 11.
      顾颉刚释义: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厦门、中山、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继承和发展前人“疑古”思想,成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史、中外交通史、历史地理等方面均有精深研究。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主持标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著作编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二十四史(ershisi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二十四史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史读音 怎么读 二十四史,拼音是èr shí sì shǐ,二十四史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二十四史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