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声 [āi shēng]
1. 悲哀的声音。
2. 指发出哀声。
4. 悲凉的乐声。
哀声 引证解释
⒈ 悲哀的声音。
引《孔子家语·颜回》:“哀声有似於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⒉ 指发出哀声。
引许地山 《荔支》:“屋里跑出一个老妇人,哀声求他们说:‘大爷们,我这棵荔支还没有熟呢。’”
⒊ 悲凉的乐声。
引汉 马融 《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徐 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
哀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曲释义:⒈古丧礼的一种哀声。谓一举声而三折。⒉唐长安城北平康里之歌妓聚居区,分一曲、二曲、中曲,合称三曲。见唐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⒊酒名。曲酒中品级最低的一种。
- 2.
吁号释义:⒈呼号。⒉哀声呼求。
- 3.
哀声释义:⒈悲哀的声音。 ⒉指发出哀声。⒊悲凉的乐声。
- 4.
嘉淑释义:⒈美善。《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汉 陈琳《鹦鹉赋》:“有逸姿之令鸟,含嘉淑之哀声。”南朝 梁 沉约《为六宫拜章》:“蓬闈菲质,嘉淑无算,越自幽衡,登躯宸汉。”⒉指美善之物。《左传·宣公十四年》:“孟献子 言於公曰:‘臣闻小国之免於大国也,聘而献物……於是有容貌彩章,嘉淑而有加货,谋其不免也。’”杨伯峻 注:“嘉淑谓美善之物。”
- 5.
桓山鸟释义:《孔子家语·颜回》:“回 闻 桓山 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於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后用以喻离别的痛苦。
- 6.
皤然释义:白貌。多指须发。《南史·范缜传》:“年二十九,髮白皤然,乃作《伤春诗》、《白髮咏》以自嗟。”唐 权德舆《渭水》诗:“吕叟 年八十,皤然持钓鉤。”宋 洪迈《夷坚甲志·窦道人》:“有老道人来,年八九十矣,鬢鬚皤然,曲僂丰下。”明 梁辰鱼《浣纱记·交战》:“看皤然一老,镇终朝矜伐旧功劳。”夏衍《掌声与哀声》:“不知皤然此老听到他同党们拍掌声的时候,也曾听过海德公园中千万人民怒吼之声否?”
- 7.
遗音释义:⒈谓留下声音。⒉指留下的声音。⒊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⒋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⒌哀声。⒍死者生前所说的话。⒎留下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