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明辨 明辨的意思
míngbiàn

明辨

简体明辨
繁体
拼音míng biàn
注音ㄇㄧㄥˊ ㄅㄧ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íng,(1) 亮,与“暗”相对。【组词】:明亮。明媚。明净。明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组词】: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3) 懂得,了解。【组词】: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4) 公开,不隐蔽。【组词】:明说。明讲。明处。(5) 能够看清事物。【组词】: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6) 睿智。【组词】:英明。贤明。明君。(7) 视觉,眼力。【组词】:失明。(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句】: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组词】:明日。明年。(10) 中国朝代名。【组词】:明代。(11) 姓。

biàn,(1) 分别,分析,明察。【组词】: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2)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基本含义

明确辨别事物的真相或本质。

明辨的意思

明辨 [míng biàn]

1. 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

明辨 引证解释

⒈ 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清 姚鼐 《赠孔撝约假归序》:“言忠信,行篤敬,本也;博闻明辨,末也。”
陶行知 《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


国语词典

明辨 [míng biàn]

⒈ 清楚的分辨。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清·刘开〈问说〉:「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明辨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含混释义:模糊;不明确:含混不清。言辞含混,令人费解。
    • 2.
      掩盖释义: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
    • 3.
      歪曲释义:故意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对事物作不正确的反映:歪曲事实。 歪曲原意。

明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 《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2.
      不惑之年释义: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 3.
      不惑释义:《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年届不惑。不惑之年。
    • 4.
      俳赋释义: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 鲍照 《芜城赋》、 江淹 《别赋》等。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夫俳赋尚辞而失於情,故读之者无兴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则矣。”
    • 5.
      偏信则暗释义: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
    • 6.
      六言诗释义:每句六字的古体诗。相传始于 西汉 谷永,一说 东方朔 已有“六言”诗。皆不传。今所见以 汉 末 孔融 的六言诗为最早。至 唐 六言诗有古体、律体之分。六言诗体以格调苍劲、浑朴为佳,但不甚流行。参阅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六言诗》、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言诗》。
    • 7.
      嘏辞释义:⒈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仪礼·少牢馈食礼》“尸执以命祝”汉 郑玄 注:“命祝以嘏辞。”贾公彦 疏:“谓命祝使出嘏辞以嘏於主人。”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嘏辞》:“按嘏者,祝为尸致福於主人之辞,《记》所谓‘嘏以慈告’者是也,辞见《仪礼》。”⒉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清 冯桂芬《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辞》:“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寿,同社及诸弟子所为嘏辞於后,并徵诸文士赋诗纪其事。”舒群《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记忆,所谓‘一元复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嘏辞’之类横批和对
    • 8.
      察辨释义:详审而明辨。
    • 9.
      将明释义:谓人臣奉行王命,明辨国事。语出《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父 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父 明之。”《汉书·刑法志》:“有司无 仲山父 将明之材。”颜师古 注:“言王有誥命,则 仲山父 行之;邦国有不善之事,则 仲山父 明之。”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不敢輒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
    • 10.
      廉生威释义:官吏不害怕我的严厉而是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是对我的才能心服而是对我的公正心服;处事公正,那么官吏不敢有所怠慢;做人廉洁,那么百姓不敢有所欺骗。处事公正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做到秉公办事,能够获取群众的信任。
    • 11.
      廉辨释义:指清廉明辨。
    • 12.
      强立释义:明辨,自以为是,挺立;屹立刚直。
    • 13.
      心明眼亮释义: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洞察事物,明辨是非。
    • 14.
      懵懂不知释义: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 15.
      明核释义:⒈明白真实。 ⒉犹明察;明辨。
    • 16.
      春秋大义释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
    • 17.
      昭昭之明释义:昭昭:明亮。形容人能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
    • 18.
      是非释义:⒈正确的和错误的:明辨是非。 ⒉口舌;争端:招惹是非。搬弄是非。
    • 19.
      杂数诗释义: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杂数诗》:“按诗有以数为题者,如四时、四气、四色、五噫、六忆、六甲、六府、八音、十索、十离、十二属、百年是也;有以数为诗者,如数诗数名自一至十是也:今取而并列之。”
    • 20.
      极辨释义:⒈分辨得很清楚;明辨。⒉非常明察。

明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一方面的话容易产生片面性。 《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2.
      不惑之年释义: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 3.
      不惑释义:《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年届不惑。不惑之年。
    • 4.
      俳赋释义: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 鲍照 《芜城赋》、 江淹 《别赋》等。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夫俳赋尚辞而失於情,故读之者无兴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则矣。”
    • 5.
      偏信则暗释义: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
    • 6.
      六言诗释义:每句六字的古体诗。相传始于 西汉 谷永,一说 东方朔 已有“六言”诗。皆不传。今所见以 汉 末 孔融 的六言诗为最早。至 唐 六言诗有古体、律体之分。六言诗体以格调苍劲、浑朴为佳,但不甚流行。参阅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六言诗》、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言诗》。
    • 7.
      嘏辞释义:⒈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仪礼·少牢馈食礼》“尸执以命祝”汉 郑玄 注:“命祝以嘏辞。”贾公彦 疏:“谓命祝使出嘏辞以嘏於主人。”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嘏辞》:“按嘏者,祝为尸致福於主人之辞,《记》所谓‘嘏以慈告’者是也,辞见《仪礼》。”⒉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清 冯桂芬《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辞》:“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寿,同社及诸弟子所为嘏辞於后,并徵诸文士赋诗纪其事。”舒群《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记忆,所谓‘一元复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嘏辞’之类横批和对
    • 8.
      察辨释义:详审而明辨。
    • 9.
      将明释义:谓人臣奉行王命,明辨国事。语出《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父 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父 明之。”《汉书·刑法志》:“有司无 仲山父 将明之材。”颜师古 注:“言王有誥命,则 仲山父 行之;邦国有不善之事,则 仲山父 明之。”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不敢輒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
    • 10.
      廉生威释义:官吏不害怕我的严厉而是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是对我的才能心服而是对我的公正心服;处事公正,那么官吏不敢有所怠慢;做人廉洁,那么百姓不敢有所欺骗。处事公正就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做到秉公办事,能够获取群众的信任。
    • 11.
      廉辨释义:指清廉明辨。
    • 12.
      强立释义:明辨,自以为是,挺立;屹立刚直。
    • 13.
      心明眼亮释义: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洞察事物,明辨是非。
    • 14.
      懵懂不知释义: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
    • 15.
      明核释义:⒈明白真实。 ⒉犹明察;明辨。
    • 16.
      春秋大义释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
    • 17.
      昭昭之明释义:昭昭:明亮。形容人能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
    • 18.
      是非释义:⒈正确的和错误的:明辨是非。 ⒉口舌;争端:招惹是非。搬弄是非。
    • 19.
      杂数诗释义: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杂数诗》:“按诗有以数为题者,如四时、四气、四色、五噫、六忆、六甲、六府、八音、十索、十离、十二属、百年是也;有以数为诗者,如数诗数名自一至十是也:今取而并列之。”
    • 20.
      极辨释义:⒈分辨得很清楚;明辨。⒉非常明察。

明辨造句

1.我母亲循循善诱,总让我做事前先明辨是非,而非在事后一味地指摘错误。

2.这并不是一件小事,若不明辨是非,不足以服务。

3.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着,要敢于坚持真理,抵住歪风。

4.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着,要敢于坚持真理,抵触歪风。

5.这个案子,尽管复杂一点,我们相信司法部门会明辨是非,公正处理的。

6.我们应该明辨是非,尽量避免一人传虚,万人传实的社会现象。

7.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抵触歪风。

8.凡事不要轻信,首先是明辨是非,其次是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抵住歪风。

9.只要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往往藏在事物的深底。

10.此诗一赞贤良,二揭奸臣,提示要以史为鉴,要明辨是非,亲贤才,远小人。

11.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12.凡事要明辨是非,以微知著,要敢于坚持真理。

13.明辨是非的双眼。

14.读书,使人博闻强记,明辨是非。

15.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明辨是非。

16.提高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那些造化小儿之徒没有市场。

17.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要与坏人同流合污。

18.凡事要明辨是非,以微知着,要敢于坚持真理。

19.你要明辨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明辨(mingbi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明辨是什么意思 明辨读音 怎么读 明辨,拼音是míng biàn,明辨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明辨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