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后 [diàn hòu]
1. 部队运动时位于最后。
英[bring up the rear;]
殿后 引证解释
⒈ 行军时走在最后。 《后汉书·张宗法雄等传赞》:“张宗 裨 禹,敢殿后拒。
引江、淮 、海、 岱,虔刘寇阻。”
《旧唐书·杜伏威传》:“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 李如松 ﹞家丁 李友昇 者,积劳已至副总兵,隻身殿后战殁, 如松 始得脱。”
李烈钧 《辛亥革命与督赣时期》:“整装已竣,命 楚豫 舰长乘马先行,余率小部殿后。”
⒉ 泛指居后。
引宋 梅尧臣 《胡公疎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入探虎穴谁为难,辞通造化方能敌。殿后吾虽胆力强,独鞭疲马终无益。”
国语词典
殿后 [diàn hòu]
⒈ 行军时,列于队伍之后,含有掩护作用。
引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正末云)鲁肃休惜殿后。」
殿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韵释义:⒈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唐 白居易《与微之书》:“餘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 菴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有律诗止三韵者。”⒉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曲·西厢》:“元 人 周德清 评《西厢》云:六字中三用韵,如:‘玉宇无尘内,忽听一声猛惊。’及‘玉驄娇马内,自古相女配夫。’此皆三韵为难。”
- 2.
仙圣释义:道家对得道成仙者或神仙的尊称。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 上清 之游,真天下伟观哉!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壁皆当时所画,不能尽精。惟 隋 殿后壁十仙像为奇笔,丰臞妍怪,各各不同,非若近世绘仙圣者,一切为靡曼之状也。” 宋 王胄 《罗浮图志后跋》:“然洞天之本始,仙圣之源流,史传之纪载,幽居之隐沦,动植之灵异,前后之吟咏,不可以备知。”
- 3.
住后释义:留后;殿后。
- 4.
御士释义:近卫之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狄师攻王,王御士将御之。”杨伯峻 注:“御士,盖王侍御之士。”《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子南 之子 弃疾 为王御士。”元 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羆。”
- 5.
御殿释义:⒈宫殿。《后汉书·灵帝纪》:“熹平 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⒉犹御朝。《清史稿·礼志七》:“清 初 太祖 创业,建元 天命,正月朔即位,贝勒、羣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清史稿·礼志七》:“帝御 太和殿,引见毕,赐坐赐茶,悉準常仪。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礼 午门 外。”
- 6.
收军释义:行军作战时负责殿后的部队。
- 7.
收后释义:犹殿后。谓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 8.
橐笔释义:亦作“槖笔”。 古代书史小吏,手持囊橐,簪笔于头,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以备随时记事,称作持橐簪笔,简称“橐笔”。语本《汉书·赵充国传》:“卬 家将军以为 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元 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羆。”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自 淀园 被毁,昔日天潢授简之区,邹 枚 橐笔之舍,瑶瓦芝楣,鞠为茂草。”后亦以指文士的笔墨耕耘。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
- 9.
殿寝释义:前殿后寝,帝王所居之处。泛指宫廷。《南齐书·王敬则传赞》:“纠纠 敬则,临难不惑,功成殿寝,诛我蝥贼。”《新唐书·王徽传》:“徽 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踰年,稍稍完聚,兴復殿寝,裁制有宜,即奏表请帝东还。”
- 10.
殿后释义:行军时走在部队的最后:大部队开始转移,由三连殿后。
- 11.
陵寝门释义:陵寝门也叫三座门、琉璃花门,位于隆恩殿后面,是后院的门户。
- 12.
驱殿释义:驱前殿后。指护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