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羌 [qīng qiāng]
1. 指东方。
2. 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
4. 指青羌人所居之地。
青羌 引证解释
⒈ 指东方。
引《吕氏春秋·求人》:“禹 东至 榑木 之地, 日出、九津、青羌 之野。”
高诱 注:“青羌,东方之野也。”
⒉ 古代西南地区 羌 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
引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突将、无前、 賨叟、青羌 、散骑、武骑一千餘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鋭。”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移 南中 劲卒 青羌 万餘家於 蜀。为五部。”
唐 杜甫 《秋风》诗之一:“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 青羌 连 白蛮。”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青羌 十七种,驊騮饰文罽。”
⒊ 指 青羌 人所居之地。
引宋 苏舜钦 《送王杨庭著作宰巫山》诗:“江声通 白帝,山势入 青羌。”
青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夷言释义:古指 黄河 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左传·哀公十二年》:“太宰 嚭 説,乃舍 卫侯。卫侯 归,效夷言。”南朝 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青羌 赤狄,同畀豺狼,胡服夷言,咸为京观。”《新唐书·崔汉衡传》:“贞元 三年,豫 吐蕃 盟 平凉,被执,虏将杀之,因夷言谓之曰:‘我善 结赞,无杀我!’”
- 2.
狞犷释义:犹野蛮。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 青羌 部落等﹞既通中国互市,狞獷,良费羈縻。”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穷村深谷之家不知甲子,愚冥狞獷之辈不信鬼神。”
- 3.
白蛮释义: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 分布于今 云南省 滇池、洱海 地区及 四川省 南部。唐 时其首领参加了 南诏 政权。后晋 天福 二年(公元937年),首领 段氏 在 云南 建立了 大理国。白蛮 中居今 洱海 地区者,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唐 杜甫《秋风》诗:“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 青羌 连 白蛮。”《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东谢蛮,其地在 黔州 之西数百里,南接 守宫獠,西连 夷子,北至 白蛮。”宋 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诗:“威行 乌 白蛮,解辫请冠裾。”
- 4.
赤狄释义:亦作“赤翟”。春秋 时 狄 人的一支。大体分布于今 山西 长治 一带,与 晋 人相杂居。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春秋·宣公三年》:“秋,赤狄 侵 齐。”《史记·匈奴列传》:“晋文公 攘 戎翟,居于 河西 圁 洛 之閒,号曰 赤翟、白翟。”司马贞 索隐:“案:《左氏传》云‘晋 师灭 赤狄 潞氏。’”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清水 歷其南,东流逕 皋落 城北。服虔 曰:‘赤翟 之都也。’”南朝 陈 徐陵《劝进梁元帝表》:“青羌、赤狄,同界狼豺;胡服夷言,咸为京观。”明 汤显祖《出塞曲》:“赤狄 夫人
- 5.
青徼释义:⒈东方的边塞。 ⒉即青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的一支。
- 6.
青羌释义:⒈指东方。 《吕氏春秋·求人》:“禹 东至 榑木 之地,日出、九津、青羌 之野。”高诱 注:“青羌,东方之野也。”⒉古代西南地区 羌 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餘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鋭。”晋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移 南中 劲卒 青羌 万餘家於 蜀。为五部。”唐 杜甫《秋风》诗之一:“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 青羌 连 白蛮。”清 吴伟业《赠家侍御雪航》诗:“青羌 十七种,驊騮饰文罽。”⒊指 青羌 人所居之地。宋 苏舜
- 7.
青羌坂释义:古 青羌 族所居之地。约在今 陕西 千阳、陇县 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