桎梏 [zhì gù]
1. 脚镣和手铐。
英[ fetters and handcuffs; ]
2. 像镣铐般约束、妨碍或阻止自由动作的事物。
例打碎精神上的桎梏。
英[ shackle; ]
桎梏 引证解释
⒈ 刑具。脚镣手铐。
引《史记·齐太公世家》:“鲍叔牙 迎受 管仲,及 堂阜 而脱桎梏。”
唐 柳宗元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宗元 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
清 李焕章 《宋连璧传》:“上大怒,执之,就斩西市,桎梏忽脱地,寂无人矣。”
⒉ 拘系,囚禁。
引《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后汉书·陈蕃传》:“﹝ 朱震 ﹞收葬 蕃 尸,匿其子 逸 於 甘陵 界中。事觉繫狱,合门桎梏。”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张守珪 ﹞见 陕 尉 李 桎梏 裴冕。冕 呼:‘ 张 公!困厄中岂能相救?’”
⒊ 谓束缚,压制。
引唐 白居易 《朱陈村》诗:“以此自桎梏,信为大谬人。”
清 龚自珍 《反祈招序》:“作诗二章,以貽后之自桎梏者。”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一:“虽然, 华 人之被桎梏虽极酷烈,而其天生之性灵,深沉之智力,到底不可磨灭。”
国语词典
桎梏 [zhì gù]
⒈ 脚镣手铐。为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主要用来拘系犯人。
引《后汉书·卷四一·钟离意传》:「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既籓篱之已触,总桎梏而自甘。」
⒉ 束缚。
引《庄子·德充符》:「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近束缚
桎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覆释义: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 2.
不手释义:谓不受桎梏。手,指桎梏之类的刑具。
- 3.
免梏释义:免于桎梏,不受刑罚。《逸周书·文酌》:“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亲就年,三取戚免梏,四乐生身復。”朱右曾 校释:“取其忧戚而免于桎梏,矜不能也。”
- 4.
冲破桎梏释义:桎梏:本指一种刑具,比喻束缚,压制。冲破桎梏指冲击突破某种束缚或者压制。
- 5.
合门释义:⒈全家;全家族。《后汉书·陈蕃传》:“﹝ 朱震 ﹞收葬 蕃 尸,匿其子 逸 於 甘陵 界中。事觉繫狱,合门桎梏。”晋 干宝《搜神记》卷九:“后人白 喜 谋叛,合门被诛。”《魏书·高祖纪上》:“一人为恶,殃及合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俄而其家人见室内坐一翁……合门大扰。”⒉閤門:古代宫殿的侧门。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拜疏移閤门,为忠寧自谋?”沉钦韩 注:“《六典》:‘宣政殿 之左曰 东上閤,右曰 西上閤。’《事文类聚》:‘《续通典》:
- 6.
壶手释义:古代临刑前桎梏死囚的一种器具。《隋书·刑法志》:“死罪将决,乘露车,著三械,加壶手。至市,脱手械及壶手焉。”
- 7.
容系释义:谓有罪系狱,宽容而不加桎梏。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六百石已上,有罪当刑械者,皆容繫之。民年七十已上十岁已下,有罪当刑者,免之。”
- 8.
悬解释义:⒈谓解除束缚。晋 左思《吴都赋》:“否泰之相背也,亦犹帝之悬解,而与桎梏疏属也。”⒉犹了悟。《太平广记》卷七二引 唐 张读《宣室志·袁隐居》:“校其年月日,亦符九十三之数,岂非悬解之妙手乎?”《旧唐书·方伎传·神秀》:“吾度人多矣,至於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耳目之所闻见,心灵之所领略,莫不一览悬解,终身不忘。”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引》:“其特见罔弗厌余衷,而微辞眇论,亦间有未易悬解者。”⒊犹言解倒悬。谓在困境中得救。《后汉书·王允传论》:“若 王允 之推 董卓
- 9.
枫木释义:⒈木名。详“枫”。⒉传说中黄帝械杀蚩尤后掷弃其桎梏所化的枫香树。
- 10.
梏拲释义:⒈古代刑具。亦以指械系。《周礼·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郑玄 注:“郑司农 云:‘拲者两手共一木也,桎梏者两手各一木也。’玄 谓在手曰梏,在足曰桎。”明 沉榜《宛署杂记·驾相》:“案查法臺驳检成狱,一岁所平反几何,所亭讞几何,疑重疑轻,梏拲立异几何?”《明史·徐申传》:“继者益宽假之,脱梏拲,通家人出入。”清 钱谦益《狱中杂诗》之四:“衣冠梏拲此相遭,狴犴中间小市朝。”⒉比喻束缚人的事物。唐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11.
梏桎释义:即桎梏。 束缚手足的刑具。
- 12.
正命释义:⒈儒家以顺应于天道、得其天年而死为得“正命”。 《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赵岐 注:“尽修之道,以寿终者为得正命也。”汉 王充《论衡·刺孟》:“夫子不王,颜渊 早夭,子夏 失明,伯牛 为癘,四者行不顺与?何以不受正命。”⒉泛指寿终而死。与“非命”相对。《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像这样的男子妇人,虽然死於非命,却那英风正气比那死於正命的更自不同。”王闿运《祖考遹斋府君碑清故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并序》:“年七十,以 道光 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亥时,正命于寝。”⒊儒家学说之一
- 13.
童妙释义:犹少小。 汉 王符《潜夫论·思贤》:“皇后兄弟、主壻外孙,年虽童妙,未脱桎梏。”汪继培 笺:“妙,读为眇。”
- 14.
肆掠释义:⒈鞭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按,《淮南子·时则训》作“毋笞掠”。⒉亦作“肆略”。大肆抢劫。《宋史·高宗纪三》:“虔州 卫兵及乡兵相杀,纵火肆掠三日。”明 李东阳《明故亚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樊公墓碑铭》:“襄 邓 饥,流民肆掠,且万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初,广州 以贼遽至,不及清野,故贼得肆略。”清 夏燮《中西纪事·粤东要抚》:“适 英 人以赂,故撤去四方炮臺之兵,肆掠於城外。”
- 15.
角气释义:斗气。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七章:“若兄弟争产,夫妇角气,至於累年讼狱,桎梏在身,此皆富者有之,贫者寡有也。”
- 16.
贱行释义:⒈看轻任事。《礼记·坊记》:“民犹贵禄而贱行。”郑玄 注:“行,犹事也;言务得其禄不务其事。”⒉卑劣的行为。《战国策·齐策六》:“昔 管仲 射 桓公,中鉤,篡也;遗 公子纠 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 管仲 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⒊低下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行贾,丈夫贱行也,而 雍 乐成 以饶。”⒋用以谦称自己从事的行业。《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你老人家若肯不弃贱行,把这小令郎过继与我。”
- 17.
重械释义:指沉重的桎梏。
- 18.
金木释义:⒈旧时施刑所用金属和木制刑具的总称。金属刑具如刀锯斧钺,木制刑具如捶楚桎梏等。⒉五行中的金与木。
- 19.
销沉释义:⒈犹消沉。 谓衰退没落。《北齐书·文宣帝纪》:“《礼》云《乐》云,销沉俱振。”金 元好问《颍水》诗:“胜概销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裴哀。”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一节:“儒学统一云者,他学销沉之义也。”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各样同盟于是暂别,喊声于是低微,运动于是销沉,刊物于是中辍。”⒉指使衰退没落。李大钊《民彝与政治》:“錮蔽其聪明,夭閼其思想,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⒊消逝,消失。唐 杜牧《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元 王学文《绮寮怨》词:“当
- 20.
颂系释义:谓有罪入狱,宽容而不加刑具。颂,古“容”字。《汉书·惠帝纪》:“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繫。”颜师古 注:“古者颂与容同。”《汉书·刑法志》:“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繫者,颂繫之。”颜师古 注:“颂读曰容。容,宽容之,不桎梏。”宋 杨万里《与张严州敬夫书》:“纵幽囚,罢逮捕,息鞭笞,去颂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生以谋杀论死,备歷械梏;以诸未获,罪无申证,颂繫之。”
桎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覆释义: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 2.
不手释义:谓不受桎梏。手,指桎梏之类的刑具。
- 3.
免梏释义:免于桎梏,不受刑罚。《逸周书·文酌》:“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亲就年,三取戚免梏,四乐生身復。”朱右曾 校释:“取其忧戚而免于桎梏,矜不能也。”
- 4.
冲破桎梏释义:桎梏:本指一种刑具,比喻束缚,压制。冲破桎梏指冲击突破某种束缚或者压制。
- 5.
合门释义:⒈全家;全家族。《后汉书·陈蕃传》:“﹝ 朱震 ﹞收葬 蕃 尸,匿其子 逸 於 甘陵 界中。事觉繫狱,合门桎梏。”晋 干宝《搜神记》卷九:“后人白 喜 谋叛,合门被诛。”《魏书·高祖纪上》:“一人为恶,殃及合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俄而其家人见室内坐一翁……合门大扰。”⒉閤門:古代宫殿的侧门。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拜疏移閤门,为忠寧自谋?”沉钦韩 注:“《六典》:‘宣政殿 之左曰 东上閤,右曰 西上閤。’《事文类聚》:‘《续通典》:
- 6.
壶手释义:古代临刑前桎梏死囚的一种器具。《隋书·刑法志》:“死罪将决,乘露车,著三械,加壶手。至市,脱手械及壶手焉。”
- 7.
容系释义:谓有罪系狱,宽容而不加桎梏。 汉 荀悦《汉纪·惠帝纪》:“六百石已上,有罪当刑械者,皆容繫之。民年七十已上十岁已下,有罪当刑者,免之。”
- 8.
悬解释义:⒈谓解除束缚。晋 左思《吴都赋》:“否泰之相背也,亦犹帝之悬解,而与桎梏疏属也。”⒉犹了悟。《太平广记》卷七二引 唐 张读《宣室志·袁隐居》:“校其年月日,亦符九十三之数,岂非悬解之妙手乎?”《旧唐书·方伎传·神秀》:“吾度人多矣,至於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耳目之所闻见,心灵之所领略,莫不一览悬解,终身不忘。”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引》:“其特见罔弗厌余衷,而微辞眇论,亦间有未易悬解者。”⒊犹言解倒悬。谓在困境中得救。《后汉书·王允传论》:“若 王允 之推 董卓
- 9.
枫木释义:⒈木名。详“枫”。⒉传说中黄帝械杀蚩尤后掷弃其桎梏所化的枫香树。
- 10.
梏拲释义:⒈古代刑具。亦以指械系。《周礼·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郑玄 注:“郑司农 云:‘拲者两手共一木也,桎梏者两手各一木也。’玄 谓在手曰梏,在足曰桎。”明 沉榜《宛署杂记·驾相》:“案查法臺驳检成狱,一岁所平反几何,所亭讞几何,疑重疑轻,梏拲立异几何?”《明史·徐申传》:“继者益宽假之,脱梏拲,通家人出入。”清 钱谦益《狱中杂诗》之四:“衣冠梏拲此相遭,狴犴中间小市朝。”⒉比喻束缚人的事物。唐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11.
梏桎释义:即桎梏。 束缚手足的刑具。
- 12.
正命释义:⒈儒家以顺应于天道、得其天年而死为得“正命”。 《孟子·尽心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赵岐 注:“尽修之道,以寿终者为得正命也。”汉 王充《论衡·刺孟》:“夫子不王,颜渊 早夭,子夏 失明,伯牛 为癘,四者行不顺与?何以不受正命。”⒉泛指寿终而死。与“非命”相对。《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像这样的男子妇人,虽然死於非命,却那英风正气比那死於正命的更自不同。”王闿运《祖考遹斋府君碑清故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并序》:“年七十,以 道光 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亥时,正命于寝。”⒊儒家学说之一
- 13.
童妙释义:犹少小。 汉 王符《潜夫论·思贤》:“皇后兄弟、主壻外孙,年虽童妙,未脱桎梏。”汪继培 笺:“妙,读为眇。”
- 14.
肆掠释义:⒈鞭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按,《淮南子·时则训》作“毋笞掠”。⒉亦作“肆略”。大肆抢劫。《宋史·高宗纪三》:“虔州 卫兵及乡兵相杀,纵火肆掠三日。”明 李东阳《明故亚中大夫山西布政司左参政樊公墓碑铭》:“襄 邓 饥,流民肆掠,且万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初,广州 以贼遽至,不及清野,故贼得肆略。”清 夏燮《中西纪事·粤东要抚》:“适 英 人以赂,故撤去四方炮臺之兵,肆掠於城外。”
- 15.
角气释义:斗气。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七章:“若兄弟争产,夫妇角气,至於累年讼狱,桎梏在身,此皆富者有之,贫者寡有也。”
- 16.
贱行释义:⒈看轻任事。《礼记·坊记》:“民犹贵禄而贱行。”郑玄 注:“行,犹事也;言务得其禄不务其事。”⒉卑劣的行为。《战国策·齐策六》:“昔 管仲 射 桓公,中鉤,篡也;遗 公子纠 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 管仲 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⒊低下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行贾,丈夫贱行也,而 雍 乐成 以饶。”⒋用以谦称自己从事的行业。《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你老人家若肯不弃贱行,把这小令郎过继与我。”
- 17.
重械释义:指沉重的桎梏。
- 18.
金木释义:⒈旧时施刑所用金属和木制刑具的总称。金属刑具如刀锯斧钺,木制刑具如捶楚桎梏等。⒉五行中的金与木。
- 19.
销沉释义:⒈犹消沉。 谓衰退没落。《北齐书·文宣帝纪》:“《礼》云《乐》云,销沉俱振。”金 元好问《颍水》诗:“胜概销沉几今昔,中年登览足裴哀。”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一节:“儒学统一云者,他学销沉之义也。”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各样同盟于是暂别,喊声于是低微,运动于是销沉,刊物于是中辍。”⒉指使衰退没落。李大钊《民彝与政治》:“錮蔽其聪明,夭閼其思想,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⒊消逝,消失。唐 杜牧《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元 王学文《绮寮怨》词:“当
- 20.
颂系释义:谓有罪入狱,宽容而不加刑具。颂,古“容”字。《汉书·惠帝纪》:“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繫。”颜师古 注:“古者颂与容同。”《汉书·刑法志》:“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繫者,颂繫之。”颜师古 注:“颂读曰容。容,宽容之,不桎梏。”宋 杨万里《与张严州敬夫书》:“纵幽囚,罢逮捕,息鞭笞,去颂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生以谋杀论死,备歷械梏;以诸未获,罪无申证,颂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