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niè pán]
1. 佛教: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英[nirvana,bana;]
国语词典
涅槃 [niè pán]
⒈ 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理想。为梵语nirvāṇa的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指灭一切贪、瞋、痴的境界。因为所有的烦恼都已灭绝,所以永不再轮回生死。涅槃并非死时才能证得,肉身尚在者称有余依涅槃,肉身已死者称无余依涅槃。一般也用来尊称出家人去世。唐·李华〈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报年之限,涅槃之时,同于如来。」也作「寂灭」、「圆寂」。
涅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释义: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槃”。 指死去活来。
- 2.
一箧四蛇释义:以一只箱箧容纳四条蛇,比喻人体系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大般涅槃经 1卷二十三:‘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毒蛇,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一切众生遇是四毒,故丧其命。众生四大,亦复如是,或见为恶,或触为恶,或气为恶,或啮为恶。
- 3.
七辩释义: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於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説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説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説法,名随应辩。説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説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南朝 梁简文帝《玄圃园讲颂序》:“抠谈永日,讲道终朝;宾从无声,芳香动气;七辩悬流,双因俱启;情游彼岸,理惬 祗园;灵塔将涌,天华乍落。”《敦煌变文集·维麾诘
- 4.
三涅槃释义:三涅槃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涅槃。
- 5.
三点释义:⒈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⒉指古印度婆罗谜字体表示i-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槃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
- 6.
中中释义:⒈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孔 传:“赋第五。”⒉中等;一般。宋 何薳《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⒊不偏不倚貌。宋 苏辙《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 7.
九净肉释义:九净肉 [出涅槃经] 九净肉者。
- 8.
九种不还释义:佛学术语,指九种由欲界往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 即于中般、生般、上流般等三种般各分三种,而成九种不还。
- 9.
五时释义:⒈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 泛指一年四季。《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穫死。”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⒉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
- 10.
以戒为本释义: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不容任何佛教弟子有所违犯。
- 11.
住果缘觉释义:缘觉乘已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进求佛果之心。
- 12.
佛教释义:也叫释教。世界三 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时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虽主张“众生平 等,皆可成佛”,但又说“有生皆苦”,而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于消极的“涅槃”(意为寂灭)境界。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以后,在同儒、道两家思想长期接触、交融的过程 中,形成许多宗派,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 13.
先志释义:⒈先立志向。《礼记·学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孔颖达 疏:“若学为士,则先喻教以学士之志。”⒉乘胜之志。《后汉书·臧宫传论》:“斯诚雄心尚武之几,先志翫兵之日。” 李贤 注:“先志者,乘胜之志也。”⒊先人的遗志。《魏书·高祖纪上》:“朕猥承前绪,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缉熙政道。”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临坛律德明远大师塔碑铭》:“道俗众万辈恭敬悲泣,备涅槃威仪,迁全身归于湖西塼塔,遵本教而奉先志也。”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上》:“﹝ 伯禽 二女﹞以厥祖遗言,俾卜葬 青山 ,以成先志。”
- 14.
八倒释义:佛教语。凡夫二乘对涅槃境界的八种偏执之见。或执常、乐、我、净四倒,或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四倒。
- 15.
八苦释义:佛教宣扬人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忧悲。 见《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法苑珠林·怨苦·八苦》。
- 16.
六度释义:⒈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⒉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
- 17.
六念释义:佛教语。 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槃经》卷十八。
- 18.
写瓶释义:佛教语。 谓传法无遗漏,如水之从此瓶泻于他瓶。语出《大般涅槃经》卷四十:“我所説十一部经,一经於耳,曾不再问,如写瓶水,置之一瓶。”唐 李俨《道因法师碑》:“写瓶均美,传灯在照。”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后学冠世,妙辩光前,我惟衰耄,遇斯俊彦,诚乃写瓶有寄,传灯不絶,法教弘扬,伊人是赖。”
- 19.
冥灭释义:⒈佛教语。犹寂灭,涅槃。⒉犹泯灭。⒊销声匿迹。形容隐逸者远离尘世。
- 20.
冰天释义:指极北苦寒之地或极高甚寒之处。《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文軫薄 桂海,声教烛冰天。”李善 注:“《淮南子》曰:‘八紘,北方曰积冰。’高诱 曰:北方寒冰所积,因以为名积冰也。”清 谭嗣同《和仙槎除夕感怀》诗之四:“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自向冰天鍊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郭沫若《凤凰涅槃·序曲》:“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风凛冽的冰天。”鲁迅《野草·死火》:“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