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 [tài shī]
1.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英[Grand Tutor;]
太师 引证解释
⒈ 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 置,为辅弼国君之官。
引《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 废。 汉 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 传:“师,天子所师法。”
⒉ 古代乐官之长。
引《国语·鲁语下》:“昔 正考父 校 商 之名颂十二篇於 周 太师。”
韦昭 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 班固 《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⒊ 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引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君瑞 敬身,太师忙答。”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
⒋ 复姓。 周 有 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国语词典
太师 [tài shī]
⒈ 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引《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
《三国演义·第八回》:「本欲留将军止宿,恐太师见疑。」
⒉ 古代乐官之长。掌管乐律。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
太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公释义:古代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周朝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魏晋后三公多无实权,为荣誉职。明清恢复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也为荣誉衔。
- 2.
三太释义: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 3.
三少释义:⒈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大戴礼记·保傅》:“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序》:“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唐 杨炯《明威将军梁待宾神道碑》:“位隆三少,化浹五胥。”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二·二品直拜三孤》:“文臣至尚书,六年始得东宫三少。”⒉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 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 王氏 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 尝谓 羲之 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
- 4.
三师释义:⒈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见《通典·职官一》。唐 窦常《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⒉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⒊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故 郑伯 合围之。”⒋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唐 道宣
- 5.
上公释义:⒈周 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 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贾公彦 疏:“案下文,三公八命,出封皆加一等。”⒉汉 制,仅以太傅为上公。《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清 袁枚《随园随笔·领录尚书事更尊于尚书令》:“和帝 时太尉 邓彪 以太傅録尚书事,位上公,在三公之上。每少帝立,则置此官,犹古冢宰总己之义。”⒊晋
- 6.
专柄释义:⒈不待请命而行事的权柄。 唐 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盖先王之懋典,授之专柄。”⒉独揽权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秦太师 专柄十二年,只成就得一 胡邦衡。”《清史稿·高宗纪》:“九月乙巳朔,署 广西 提督 谭行义 以 安南 郑氏 专柄,清化镇 邵郡公 及 黎鷟 起兵与 郑氏 内哄,奏闻。”
- 7.
东宫三师释义:古代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
- 8.
中使释义:⒈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凡詔所徵求,皆令 西园 騶密约勑,号曰‘中使’。”《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勉膳禁哭,中使相望。”张铣 注:“天子私使曰中使。”唐 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忽见有二中使,齎天子手詔,召 曾太师 决国计。”⒉顶用,好用。元 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好孩儿也,这钱直恁般中使!”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您孩儿往常不听叔叔的教训,今日受穷,纔知道这钱中使,我省的了也。”
- 9.
于皇释义:⒈叹词。 用于赞美。《诗·周颂·武》:“於皇 武王,无竞维烈。”汉 班固《灵台》诗:“屡惟丰年,於皇乐胥。”晋 潘岳《关中》诗:“於皇时 晋,受命既固。”宋 叶适《祭史太师文》:“於皇 孝宗!庙祏既祔;四海恫瘝,三年縞素。”⒉借指帝王。《晋书·江逌传》:“建灵臺,浚辟雍,立宫馆,设苑囿,所以弘於皇之尊,彰临下之义。”
- 10.
云龙释义:⒈云和龙。汉 王充《论衡·乱龙》:“董仲舒 申《春秋》之雩,设土龙以招雨,其意以云龙相致。”五代 齐己《春雨》诗:“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前蜀 杜光庭《天册巡官何文济为东院生日斋词》:“犹风虎以相须,若云龙而感契。”⒉《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孔颖达 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风云际会。宋 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明 张居正《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牧
- 11.
俸米释义:旧时京官的俸禄,以米支给者谓之俸米。《元史·食货志四》:“至大 二年,詔随朝官员及军官等俸改给 至元 钞,而罢其俸米。”《明史·张辅传》:“寻命 辅 所受太师俸於 北京 仓支给。时百官俸米皆给於 南京,此盖特恩云。”《清通典·职官十八》:“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级革职留任者,其应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领,以示体恤。”
- 12.
候望释义:⒈伺望;侦察。《墨子·备穴》:“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敌人。”宋 王明清《摭青杂说》:“主将每遣小校将数队四出,游奕候望。”⒉指用以候望的军中哨所。《新唐书·元结传》:“岭南 诸州,寇盗不尽,得守捉候望四十餘屯,一有不靖,湖南 且乱。”⒊观望。《南史·齐文惠太子长懋传》:“梁州 刺史 范柏年 颇著威名,沉攸之 事起,候望形势,事平,朝廷遣 王玄邈 代之。”⒋占候观察(星象时气)。清 龚自珍《平均篇》:“岁终,太师执律而告声;月终,太史候望而告气。”参见“候气”。⒌等候盼望。清 曾国藩《大界墓表》:“吾
- 13.
公衮释义:⒈上公之命服。 衮,古代帝王、上公的礼服。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丁晋公、冯魏公,位三公侍中,而未尝冠貂蝉。杜祁公 相甫百日,当 庆历 四年郊祠,貂冠公衮,又升輅奉册,改諡诸后。”⒉指三公一类的显职。宋 范仲淹《祭吕相公文》:“谨致祭於故相赠太师令公 吕公 之灵……忧劳疾生,辞去台衡,命登公衮,以养高年,如处嘉遁。”宋 王安石《贺留守太尉启》:“伏维留守太尉,朝廷伟材,宗庙贵器,华问既大,宠禄用光……将坛之拜既崇,公衮之归岂晚。”
- 14.
公辅释义: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汉书·孔光传》:“光 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太傅、太师,歷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新五代史·杂传·李鏻》:“因为 鏻 置酒,问其副使 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望?’”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是时 延州 张芥航 先生为 南河 河帅,亦赋七律四章云:‘……身小已凝公辅器,文成知噪凤鸞翔。’”章炳麟《箴新党论》:“备位公辅,自名知学,百家成説,未能研精。”
- 15.
六傅释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西晋 末始置此六职。唐 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宋 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晋书·何劭传》:“惠帝 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以 劭 为太子太师。”唐 白居易《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东朝保傅,歷代尊崇。汉 择名儒,任先 疏广。晋 求耆德,选在 山涛。实资六傅之贤,用宏三善之道。”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持宪储闱·六傅》。
- 16.
内太师释义:五代 时 南汉 宦官 龚澄枢 掌军国要务,因加“内太师”衔。
- 17.
内翰释义:⒈唐 宋 称翰林为内翰。唐 徐夤《辇下赠屯田何员外》诗:“内翰好才兼好古,秋来应数到君家。”原注:“员外与 杨 老丞翰林同年,恩义最。”《西湖老人繁胜录》:“从驾官单行马:丞相、太师……内翰。”《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后来南渡过 江,文章之士极多。惟有 洪内翰 才名,可继 东坡 之作。”⒉清 代称内阁中书为内翰。清 钮琇《觚賸·石经》:“余既购 西安 石经全本,而未详书者姓名及刊立始末,走书 频阳,询 李子德 内翰。”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王鸣盛》:“与 王侍郎 兰泉先生、钱少詹 大昕、吴内翰
- 18.
冥显释义:佛教指冥、显两界。即死后世界与娑婆世界。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梁武帝启》:“惟愿细书如《乐毅论》、《太师箴》例,依倣以写经传,永存冥显中精要而已。”
- 19.
出刺释义:出任州府长官。唐 顾云《上池州卫郎中启》:“寧知出刺之邦,又是维桑之地。”宋 王安石《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沉公墓志铭》:“居顷之,出刺 润州,又刺 泉州。”宋 沉辽《彭城太尉诗序》:“及西迁,出刺 华州,踰贰拾年乃验,官至神武统军,赠太师。”
- 20.
出籍释义:脱离所属的名籍。宋 曾巩《再议经费札子》:“﹝三班吏员﹞略以三年出入之籍较之,熙寧 八年,入籍者四百八十有七;九年,五百四十有四;十年,六百九十。而死亡、退免、出籍者,岁或过二百人,或不及之。则是岁岁有增,未见其止也。”《宋史·文彦博传》:“崇寧 中,预 元祐 党籍。后特命出籍,追復太师,謚曰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