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 [sān zhī]
1. 指汉末、三国时来华弘法的月氏高僧支谶、支亮和支谦三人。支谦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3. 古印度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三支 引证解释
⒈ 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亮 受业于 支谶。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引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三国 时代 支纤、支亮、支谦,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⒉ 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
引《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三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扶一支释义:三支一扶是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的简称。
- 2.
三支比量释义: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 3.
三柱楹联释义:以三支或三支以上联语组合而成,能够充分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型对联艺术形式。
- 4.
三矢释义:⒈三支箭。《左传·宣公四年》:“吾先君 文王 克 息,获三矢焉。”《旧唐书·薛仁贵传》:“仁贵 发三矢,射杀三人。”⒉指 战国 赵 廉颇 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 居 梁 久之…… 赵王 使使者视 廉颇 尚可用否。廉颇 之仇 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 使者既见 廉颇,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 使还报王曰:‘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清 钱谦益《程将军相如挽词》:“三矢何曾悲老大,一钱岂但直平生
- 5.
三行释义:⒈祝酒三次。汉 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酒若三行,便宜严驾。”《宋史·乐志十三》:“醆斝三行,盛仪斯举。”⒉三种德行。《周礼·地官·师氏》:“﹝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⒊春秋 时用战车作战,晋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 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称“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军战车作战,两者合称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
- 6.
出局释义:⒈指棒球、垒球比赛击球员或跑垒员在进攻中因犯规等被判退离球场,失去继续进攻机会。⒉泛指在体育比赛中因失利而不能继续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经过预赛,有三支球队被淘汰出局。⒊比喻人或事物因不能适应形势或不能达到某种要求而无法在其领域继续存在下去:粗制滥造的产品必然被淘汰出局。
- 7.
号军释义:⒈明 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 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明史·选举志三》:“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糊涂世界》卷十一:“岑其身 急急问号军道:‘什么事?’号军道:‘闹鬼!’”朱自清《南京》:“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抗着在各号里走。”⒉即教军。太平天囯 革命时期,在 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 苗 汉 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 五年)至1868年(同治 七年)间,曾先后在
- 8.
带过曲释义: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也有组织音律相衔接的两三支曲为一曲的,称为“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仿效。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
- 9.
横拱释义:横肱拱立。唐 杜牧《战论》:“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 淮 已北,循 河 之南,东尽海,西叩 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横拱者,言横其两肱,拱立而事其帅,他无所为也。”
- 10.
竹笔释义:古代用竹子制造的笔。宋 马永卿《嬾真子》卷一:“古笔多以竹,如今木匠所用木斗竹笔,故字从竹;又或以毛,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新民晚报》25:“从一九七五年在 湖北 云梦 睡虎地 十一号 秦 墓出土的三支竹笔来看,秦 代所用的毛笔已经很像现代的毛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