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诠言 诠言的意思
quányán

诠言

简体诠言
繁体詮言
拼音quán yán
注音ㄑㄩㄢˊ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uán,(1) 解释。【组词】:诠解。诠注。诠释。诠证。诠言。诠次(a.条理、层次,如“辞无诠诠”;b.选择和编排,如“诠诠不精,致有差误”)。(2) 事物的理。【例句】:直诠(即真理)。发必中(zhòng )诠(说出话来必定符合事理)。诠有专长。博诠多才。(3)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组词】:诠说。哲诠。数诠。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真实而有力的言辞或论述。

诠言的意思

诠言 [quán yán]

1. 解释义理。《淮南子》有《诠言训》。

诠言 引证解释

⒈ 解释义理。

《初学记》卷二三引 后周 宇文逌 《道教实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上德不德,寄玉京而阐説。”


诠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物释义:⒈谓天子分赐之物。《左传·定公四年》:“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⒉谓不同的事物。《淮南子·诠言训》:“同出於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羣分。”
    • 2.
      地坼释义:⒈地裂。语出《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鶡旦不鸣,虎始交。”《淮南子·诠言训》:“大寒地坼水凝,火弗为衰其暑;大热烁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唐杜甫《晓望》诗:“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晴木叶闻。”⒉指土地的裂缝。
    • 3.
      大通释义:⒈犹大道。 《庄子·大宗师》:“颜回 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成玄英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古人仰準阴阳,俯协刚柔,中识理性,使三才相善,同会於大通,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⒉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淮南子·诠言训》:“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之通。”⒊谓宽宏豁达。晋 陈寿《表上诸葛氏集目录》
    • 4.
      得筹释义:⒈指博局中获得筹码。筹码,计胜负之具。《淮南子·诠言训》:“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胜,平心定意,捉得其齐,行由其理,虽不必胜,得筹必多。”⒉金 朝监税官倍增税课之称。宋 洪皓《松漠纪闻补遗》:“虏法,文武官不以高下,凡丁家难,未满百日,皆差监关税、州商税院、盐铁场,一年为任,谓之优饶,其税课倍增者,谓之得筹。每一筹转一官。”
    • 5.
      思亲释义:亦泛指思念亲人。《淮南子·诠言训》:“故祭祀思亲,不求福。”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6.
      怨色释义:怨恨的神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伊尹 放 大甲 而相之,卒无怨色。”《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 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鲁迅《彷徨·伤逝》:“子君 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 7.
      数杂释义:几十年。 杂,通“帀”。《淮南子·诠言训》:“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 河 水之少,泣而益之也。”高诱 注:“杂,帀也;从子至亥为一帀。”
    • 8.
      柏举释义:亦作“柏莒”。古地名。春秋 楚 地。公元前506年,楚 围 蔡,吴 救之,大败 楚 师于此。故址在今 湖北 麻城县 境,具体所在说法不一:一说为 麻城 东北的 柏子山 与 举水 的合称;一说在 举水 入 长江 口以南的 举洲;一说即 麻城 东南 举水 所出 龟峰山。《春秋·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 以 吴子 及 楚 人战于 柏举,楚 师败绩。”杜预 注:“柏举,楚 地。”《吕氏春秋·首时》:“子胥 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鬭。六年,然后大胜 楚 于 柏举。”《淮南子·诠言训》:“楚 胜乎诸
    • 9.
      牛鼎释义:⒈可容一牛的鼎。语本《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高诱注:“函牛,受一牛之鼎也。”鲁迅《故事新编·铸剑》:“王一见他们的冷笑,便觉自己受愚,回顾武士,想命令他们就将那欺君的莠民掷入牛鼎里去煮杀。”⒉谓饭牛负鼎。指伊尹负鼎勉汤称王和百里奚饭牛车下之事。后以“牛鼎”借指远大的抱负。⒊鼎名。其足饰形似牛首。
    • 10.
      筐牀释义:匡床。方正而安适的床。《庄子·齐物论》:“丽 之姬,艾 封人之子也,晋国 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与王同筐牀,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陆德明 释文:“司马 云:‘筐牀,安牀也。’崔 云:‘筐,方也,一云正牀也。’”《淮南子·诠言训》:“心有忧者,筐牀袵席,弗能安也。”前蜀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八珍罗膳府,五采鬭筐牀。”
    • 11.
      简备释义:⒈通达完备。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智气简备,勇气壮直。”卢辩 注:“简,通。”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敏捷》:“昭宗 天復 元年正旦,东内反正,既御楼,内翰维 吴子华 先至,上命於前跪草十餘詔,简备精当,曾不顷刻。”⒉缺少防备。《淮南子·诠言训》:“好勇则轻敌而简备,自偩而辞助。”
    • 12.
      脩明释义:⒈发扬光大。《淮南子·诠言训》:“由此观之,贤明之不足任也,而道术之可脩明矣。”明 方孝孺《送祝彦芳致仕还家序》:“大举废政而脩明之,如是者十餘年而始定。”⒉阐明。《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羣臣皆当玩习古义,脩明经典。”⒊整饬昭明。《韩诗外传》卷五:“礼义脩明,则君子怀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 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宋 曾巩《追租》诗:“飢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法令尚脩明,此理可惊愕。”⒋谓谨饬而清明。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周泰明 当世儁彦,德行脩明。”⒌春秋 时 越国
    • 13.
      脩行释义:⒈谓修养德行。 《韩非子·五蠹》:“仲尼,天下圣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束身脩行,日慎一日。”清 褚人穫《坚瓠八集·谢迭山诗》:“张叔仁 诗云:‘打硬脩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⒉出家学佛或学道。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会有故人过 洛,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凝式 悉留之,脩行尼舍,俾造袜以施 崇德、普明 两寺饭僧。”宋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有 魏四十 道者,有妻有子。中年忽悟真空,捨俗出家脩行,斋戒甚至。”
    • 14.
      衆枉释义:群小;许多邪曲小人。《楚辞·贾谊<惜誓>》:“俗流从而不止兮,众枉聚而矫直。”王逸 注:“枉,邪也。”《淮南子·诠言训》:“故处众枉之中,不失其直。”《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颜师古 注:“不为众曲而自屈也。”
    • 15.
      迎将释义:⒈犹迎接。 ⒉犹迎送。语出《淮南子·诠言训》:“圣人无思虑,无设储,来者弗迎,去者弗将。”高诱注:“将,送也。”宋朱熹《次刘彦集木樨韵》之二:“定观极知先透彻,通心岂是故迎将。”

诠言(quan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诠言是什么意思 诠言读音 怎么读 诠言,拼音是quán yán,诠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诠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