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边鄙 边鄙的意思
biān

边鄙

简体边鄙
繁体邊鄙
拼音biān bǐ
注音ㄅㄧㄢ ㄅ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iān bian,(1)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组词】:边缘。边沿。(2)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组词】: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3)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例句】:等边三角形。(4) 旁侧,近旁。【组词】:身边。边锋。(5) 方面。【例句】:边干(gàn )边学。(6) 表示方位。【组词】:上边。外边。(7) 姓。

bǐ,(1) 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例句】:鄙师(古官名,周制每县五鄙,“鄙师”掌其鄙之政令祭祀)。(2) 郊野之处,边远的地方。【组词】:边鄙。(3) 粗俗。【组词】:鄙陋。鄙俗。鄙夫。鄙近(庸俗浅近)。(4) 轻蔑,看不起。【组词】:鄙视。鄙夷。鄙弃。鄙薄。(5) 品质低劣。【组词】:卑鄙。(6) 谦辞,用于自称。【组词】:鄙人。鄙老。鄙见。(7) 吝啬。【组词】:鄙吝。鄙诈(贪吝诈伪)。

基本含义

边远而鄙陋

边鄙的意思

边鄙 [biān bǐ]

1. 靠近边界的地方。

[a remote place;]

边鄙 引证解释

⒈ 边疆;边远的地方。

《国语·吴语》:“夫 吴 之边鄙远者,罢而未至。”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则千载之后,边鄙无虞,中国之人,得安枕而卧。”
清 李宪乔 《修堠谣》:“此邦虽边鄙,同是天赤子。”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泰西外强敌,越国鄙远而来,今 南洋 各岛悉为佔据,则边鄙已同接壤,郊坰无异户庭也。”


国语词典

边鄙 [biān bǐ]

⒈ 边远或靠近边境的地区。

唐·元结〈贼退示官吏诗·序〉:「明年,贼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边鄙而退。」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增益舟楫,缮置军器,分遣将兵,屯扎边鄙。」


边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南熏北鄙释义:南薰,指 虞、舜《南风》诗所表现的兴盛之声;北鄙,指 殷 纣 所为北方边鄙之地的亡国之音。
    • 2.
      卧鼓释义:息鼓。常示无战争,或战事已息止。《后汉书·隗嚣传》:“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李贤 注:“卧犹息也。”北周 庾信《移齐河阳执事文》:“自疆场卧鼓,边鄙收烽,义让之行,未能朞月。”唐 钱起《送李九归河北》诗:“南州初卧鼓,东土復维城。”明 刘基《春秋明经·齐侯袭莒》:“衔枚卧鼓,出 莒 人之不意,自谓一鼓可以得 莒 矣。”清 龚炜《巢林笔谈·外曾祖葛芝山之死》:“寄语挥毫贵公子,櫜弓卧鼓百年餘。”
    • 3.
      塉确释义:亦作“塉埆”。 土地贫瘠而多石。《后汉书·陈龟传》:“今 西州 边鄙,土地塉埆。”李贤 注:“埆音觉,又音确,谓薄土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又 武昌 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作“土地危险塉确”。胡三省 注:“塉,秦昔翻,土薄也。确,克角翻,山多大石也。”
    • 4.
      岳鄙释义:接近山岳的边鄙城邑。 岳,多作“岳”。
    • 5.
      民籍释义:居民的户籍。亦指有户籍的居民。《南齐书·郁林王纪》:“宜从荡宥,许以自新,可一同放遣,还復民籍。”宋 孔平仲《孔氏杂说》卷二:“东汉 之定民籍,颇若劳扰,今之造户口簿,却不如此也。”《宋史·尹洙传》:“今边鄙虽有乡兵之制,然止极塞数郡,民籍寡少,不足备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四年》:“所至视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惩革之。”清 代将不属军、商、灶籍的各色人编入民籍。《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
    • 6.
      百族释义:⒈百姓。 《周礼·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而族为主。”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族,百姓也。”《韩非子·难二》:“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汉 张衡《西京赋》:“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参见“百姓”。⒉古代府史以下的吏役。《周礼·秋官·大司寇》:“涖誓百官,戒于百族。”郑玄 注:“百族,谓府史以下也。”
    • 7.
      皋落释义:⒈春秋 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左传·闵公二年》:“晋侯 使太子 申生 伐 东山 皋落氏。”杜预 注:“赤狄 别种也。皋落 其氏族。”《国语·晋语一》:“以 皋落狄 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韦昭 注:“皋落,东山狄 也。”汉 焦赣《易林·离之蹇》:“东山 皋洛,一朝殞落。”⒉古城名。赤狄 皋落氏 所筑。故址在今 山西省 垣曲县 东南 皋落镇。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清水 歷其南,东流,逕 皋落 城北。服虔 曰:赤翟 之都也。世谓之 倚亳城。”金 元好问《马岭》诗:“皋落 东南三百里,鬢毛
    • 8.
      穑人释义:农夫。《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穡人成功。”《墨子·兼爱中》:“不为众庶侮鰥寡,不为暴势夺穡人黍、稷、狗、彘。”《宋书·袁湛传》:“明劝课之令,峻纠违之言,则嬾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穡人劝矣。”唐 柳宗元《终南山祠堂碑》:“贞元 十二年,夏洎秋不雨,穡人焦劳,嘉穀用虞。”
    • 9.
      耕农释义:⒈农人。《国语·晋语七》:“边鄙耕农不儆,其利二也。”《墨子·贵义》:“翟 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明 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耕农往往夸遗跡,战鏃千年土花碧。”⒉指务农。《管子·五辅》:“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史记·周本纪》:“弃 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后汉书·赵咨传》:“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 10.
      舆师释义:众军,军旅。《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不忍,使羣臣请於大国,无令舆师淹於君地。”杜预 注:“舆,众也。”唐 柳宗元《祭吕敬叔文》:“边鄙不靖,俾供舆师。”《新唐书·陈子昂传》:“今復举舆师投不测,小人徒知议夷狄之利,非帝王至德。”
    • 11.
      遐纪释义:高龄;高寿。 汉 蔡邕《太傅胡广碑》:“亮皇圣于六世,嘉庶绩于九有,穷生民之先宠,享黄耇之遐纪。”三国 魏 曹植《五游咏》:“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晋 潘岳《夏侯常侍诔》:“宜享遐纪,长保天秩。”唐 权德舆《大唐四镇北庭行军刘公纪功碑》:“十有五年,肃清边鄙,宜登介祉,永锡遐纪。”
    • 12.
      避殿损膳释义: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宋 赵昇《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 13.
      都鄙释义:⒈周 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郑玄 注:“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孙诒让 正义:“凡公卿大夫贵戚有功德,得世禄者,皆颁邑以为其禄,是谓采邑;在王子弟无官者,虽无禄,而得以恩泽食邑。”⒉京城和边邑。《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 使都鄙有章。”杜预 注:“国都及边鄙。”《国语·吴语》:“天夺吾食,都鄙荐饥。”韦昭 注:“都,国也,鄙,边邑也。”借指全国。宋 苏辙《西掖告词·张元方权发遣府界提点》:“然朝廷置使以纠察政刑,则与诸道比。盖所以详治都鄙
    • 14.
      鄙县释义:边鄙小县。
    • 15.
      饰行儥慝释义:谓出售表面加以美化的劣质物品。《周礼·地官·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郑玄 注:“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於市,巧饰之,令欺誑买者。”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张衡《西京赋》説市曰‘鬻良杂苦,蚩眩边鄙’,则饰行之谓也。饰行与儥慝,相对为文。”
    • 16.
      鼎铭释义:鼎上铸刻的铭文。 《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唐 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明 张凤翼《灌园记·王蠋论谏》:“要知满损欢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边鄙(bianb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边鄙是什么意思 边鄙读音 怎么读 边鄙,拼音是biān bǐ,边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边鄙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