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矿 [kāi kuàng]
1. 开采矿产。
英[mine; exploit a mine;]
开矿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开鑛”。开釆矿物。
引《清会典事例·户部八四·金银矿课》:“﹝ 乾隆 ﹞四十八年諭:‘ 回 部地方,採取金两,所得无几,且开矿聚集人等太多,未免遗累地方。’”
《清史稿·食货志五》:“故其时 粤东 开鑛,较他省尤为厉禁。”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且举 明 世廷杖、镇盗、大户加税、开矿之酷政,而尽除之。”
国语词典
开矿 [kāi kuàng]
⒈ 开采矿产。
例如:「据说这座山上有好几条金脉,所以吸引许多人前往开矿。」
开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体西用释义: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 2.
二十一条释义:日本妄图独占 中国的秘密条款。1915年1月由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共分五号,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是:承认日本继 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并加以扩大;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到九十九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 采;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中国须聘用日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警政及兵 工厂由中日合办;给日本建造湖北、江西、广东之间的铁路权和在福建投资、筑路、开矿优先权。袁世 凯除对第五号条款声明“容日后协商
- 3.
以工代赈释义:使由于失业或受灾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参加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以代替政府对他们的救济。 郑观应《盛世危言·开矿》:“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賑,莫便於斯;用机器,则夺小民之利矣。”聂荣臻《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五○年度工作计划的报告》:“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口参加交通工程和卫生工程。”《人民日报》18:“一九五○年,我们这里发生了大涝灾,国家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使我们克服了生活方面的困难。”
- 4.
伍符释义:⒈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司马贞 索隐:“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谷姦诈。”⒉泛指军队中的簿册。清 钱谦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稽京营积年之额,覈班军累岁之餉,尺籍伍符之必计,而一粒一鍰之不遗。”马建忠《上李伯相论漠河开矿事宜禀》:“计名授地,悉准营制……召募之众,法亦如之,使伍符尺籍按册可稽。”⒊指军队。唐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重喜登贤苑,方日佐伍符。”宋 曾巩《节相制》:“逮后王之更造开阡陌以居民,隶伍
- 5.
回响释义:⒈回声:歌声在山谷中激起了回响。⒉响应:增产节约的倡议得到了全厂各车间的回响。⒊声音回旋震荡:山谷中回响着开矿的机器声。
- 6.
土壤剖面释义: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土壤垂直断面中土层(可包括母岩)序列的总和。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 7.
山牌释义:准予开矿的牌照。
- 8.
排炮释义:⒈许多门炮同时向同一方向、目标进行射击的炮火。⒉开山筑路、开矿掘巷道等工程中,连接许多炮眼同时进行的爆破。
- 9.
监收释义:⒈犹监禁。 《宣和遗事》后集:“耶律延禧 同 赵某 并免朝见,并赐入鸿翼府监收。”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那厮将人欺侮,打死咱家丈夫。如今监收媳妇,公人如狼似虎,相公又生嗔发怒。”《水浒传》第十八回:“先取一面二十斤死囚枷枷了 白胜,他的老婆也锁了,押去女牢里监收。”⒉监督收取。《红楼梦》第十四回:“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清 梁章鉅《浪迹丛谈·开矿议》:“今人无不言开矿有害者,大都鉴於前 明 之用宦官监收矿税耳,不知委用宦官,则凡事皆有害,何独开矿?”《清史稿·朱轼传》:“杭州 南北两关税,例由巡抚
- 10.
矿坑释义:开矿挖掘的坑和坑道。
- 11.
矿主释义:旧指占有矿山和开矿生产手段的资本家。
- 12.
矿政释义:开矿事务。
- 13.
虫串串释义:粮食被虫蛀食后粘成的一串串小块。王老九《张老汉卖馀粮》诗:“有钱不置半年闲,搁搁成了虫串串,卖给国家把国建,建设工厂开矿山。”
- 14.
还土释义:⒈回到封地。 ⒉返回大地。⒊开矿之后,用泥土填塞坑洞。
- 15.
钞引法释义:纸币的发行制度。 《金史·食货志三》:“户部尚书 蔡松年 復钞引法,遂製交钞,与钱并用。”亦省作“钞法”。《金史·食货志三》:“若与银均纳,则彼增此减,理必偏胜,至碍钞法。”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及 高巖夫 为三司副使,倡行钞法,初甚贵重,过於钱,以其便于持行也。”《明史·太祖纪二》:“三月辛酉,立钞法。”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