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五局释义:唐 代内侍省所辖的五个机构: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唐书十六》:“ 唐 制:内侍省……有五局。一曰掖廷,主宫摈簿最;二曰宫闈,扈门阑;三曰奚官,治宫中疾病死丧;四曰内僕,主供帐鐙烛;五曰内府,主中藏给纳。局有令有丞,皆宦者为之。”
- 2.
假黄钺释义:魏 晋 南北朝 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周书·静帝纪》:“上柱国、扬州 总管、随国公 杨坚 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 吴 ……命 贾充 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 杨济 副之。”胡三省 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南史一》:“晋 宋 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假鉞”。宋 陆游《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
- 3.
八邻释义:亦作“八隣”。为古代 蒙古 的一部。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元史十》:“蒙古 八隣 部人。案《輟耕録》,八隣 为蒙古七十二种之一。《秘史》,孛端察儿 妻 阿当罕,生子曰 巴阿里歹,后为 蔑年巴阿邻氏,即 八邻 也。”
- 4.
劄付释义: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水浒传》第六七回:“且説 凌州 太守接得 东京 调兵的勅旨并 蔡太师 札付,随请兵马团练 单廷珪、魏定国 商议。”《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 从 浦口 过 江,进了京城,验了札付,到了任。”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金以坏和议而亡》:“正大 八年,行省忽以札付下 襄阳 制置司,约同御北兵。且索军餉。札付者,上行下之檄也。”
- 5.
宪司释义:⒈魏 晋 以来御史的别称。 《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风宪》:“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⒉宋 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景德 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⒊犹上司
- 6.
宪臣释义:⒈指御史。《新唐书·元稹传》:“宰相以 稹 年少轻树威,失宪臣体,贬 江陵 士曹参军。”⒉宋 代指提点刑狱,即后之按察使。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提举、常平为仓司,故有漕臣、帅臣、宪臣之目。”
- 7.
徉狂释义:⒈装疯。 徉,通“佯”。汉 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子胥 之 吴,乃被髮徉狂,跣足涂面,行乞於市。”一本作“佯狂”。唐 杜荀鹤《将归山逢友人》诗:“徉狂寧是事,巧达又非夫。”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四:“寧王 宸濠 慕 寅 及 徵明,厚币延致。徵明 不赴,寅 徉狂脱归。”⒉犹徜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少负才名,不得志於场屋。徉狂至都,冀得知我者,传诸著作。”何垠 注:“徉狂,徉音羊,徜徉戏荡也。”
- 8.
正任释义:五代 时授官任职为正任,宋 时仅食俸禄而无实职。 《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兴二年》:“元祐 初,减定除授正任已下,奉禄递损,物数不多,有亏朝廷优异之礼。”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五代史·袁象先传》:“‘復献五万緡,求为真刺史。’宋 时防御团练使、刺史,皆有遥授正任之分,盖始於此。但 宋 时所谓正任者,亦仅食其俸,非真履其任也。”
- 9.
烦亵释义:杂乱轻慢。《宋书·礼志一》:“汉 氏不拜日於东郊,而旦夕常於殿下东面拜日,烦褻似家人之事,非事天郊神之道也。”唐 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会 金州 猾吏来,扬言恐喝,以烦褻事。”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十三·潘良贵传》:“会户部侍郎 向子諲 入见,语言烦褻。”
- 10.
砥节释义:砥砺气节。《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旧唐书·韦安石传》:“故为善者虽存不贵仕,而没有餘名,此贤达所以砥节也。”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懦夫每生,名不称于没世;烈士砥节,死有重于 泰山。”《资治通鉴·汉成帝河平二年》:“﹝ 王尊 ﹞修身洁己,砥节首公。”明 文徵明《太傅文恪公传》:“盖公入朝至是三十年,砥节履方,不少骫骳。”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朝政肃,则刑餘为吏亦能砥节奉公;朝政弛,则士大夫亦多贪纵。”
- 11.
稗耳贩目释义:比喻见闻浅薄,如商贩之买货卖货。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其時治經者各有師承……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後世稗耳販目之學也。”
- 12.
端揆释义:指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南史·谢举传》:“虽屡居端揆,未尝肯预时政,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发明。”《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 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 韩王 妃,男 遗爱 尚 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宋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三公端揆之贵,施於军校;衣紫执象之荣,被於胥史。”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梁书·沉约传》:“六朝人以僕射为端揆。”
- 13.
絓漏释义:同“掛漏”。犹遗漏。语本 唐 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两中乡试》:“余再三繙閲,始得之,其他絓漏必尚多也。”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隋书二·经籍志二》:“然史臣自言於旧録之外,更有附入,则有附有否,难辞絓漏之咎矣。”
- 14.
练饷释义:⒈明 末为练兵所需军饷而征收的一种苛税。崇祯 十二年下令抽练边兵和加练民兵,于是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与 辽 饷、剿饷当时并称为“三餉”。见《明史·食货志二》。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六:“﹝ 崇禎 ﹞十二年餉尽而贼未平,於是又从 嗣昌 及督餉侍郎 张伯鲸 议,勦餉外又增练餉七百三十万。”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弊亦同之。”⒉清 代练兵的军需费用。《清史稿·兵志三》:“兵部诸臣会议,以 同治 初年创议练兵,京师
- 15.
考异释义:⒈考订书籍版本的文字或所记事实的异同。 清 叶廷琯《吹网录·附论周圣楷辑<楚宝>》:“新化 邓湘皋显鹤 重校刊於 道光 九年,别为攷异、增辑,附在各卷之后。”⒉谓考订书籍不同版本间文字或所记事实之异同。如: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宋 朱熹《韩文考异》;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 16.
聘使释义:奉命聘问。亦指聘问之使。《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北史·邢邵传》:“于时与 梁 和,妙简聘使,邵 与 魏收 及从子 子明 被徵入朝。”宋 叶适《始论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南北通好,尝藉使命增国之光,必妙选行人,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
- 17.
草薙释义:亦作“艸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薙而禽獮之,能无乱乎!”明 吴从先《<史纲评要>序》:“秦 之酷烈,晋 魏 之胥残,后 五代 之禽蒐而艸薙,宋 弱之履虎尾而虞咥,可无评乎?”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金初父子兄弟同志》:“海陵 又手弑帝而夺其位,遂杀 太宗 子孙七十餘人,宗翰、宗弼 子孙三十餘人,舍音 子孙百餘人,诸内族又五十餘人,草薙株连,几无噍类。”林纾《唐藩镇论》:“安 史 遗孽而 李 郭 为宦官所劫持,不能草薙而禽獮之。”参见“草薙禽獮”
- 18.
豕虎传譌释义:同“豕亥鱼鲁”。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而世之考古者,拾 班 范 之一言,擿 沉 萧 之数简,兼有竹素烂脱,豕虎传譌,易斗分作升分,更予琳为惠琳,乃出校书之陋,本非作者之諐。”
- 19.
踳谬释义:亦作“踳繆”。 错乱谬误。清 钱曾《读书敏求记·经》:“﹝《孟子註疏》﹞为 匏翁 手笔,古人于注疏,皆命侍史缮写,好书之勒若是,间以监本、建本校对踳繆脱落,乃知 匏翁 钞此为不徒也。”清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下:“钟嶸《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踳谬不少。”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旧唐书》:“且 乾符 纪元,终於六年,既书 乾符 末矣,而其下乃书四年,其踳谬较之新传尤甚也。”
- 20.
载记释义:⒈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后汉书·班固传上》:“固 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 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唐 刘知几《史通·题目》:“唯《东观》以 平林、下江 诸人列为载记。顾后来作者,莫之遵效。”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晋书》於僭伪诸国数代相传者,不曰世家,而曰载记。”⒉犹记载。指书籍。清 张溥《<农政全书>序》:“公察地理,辨物宜,考之载记,访之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