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微 [yǐn wēi]
1. 隐约细微。
3. 犹隐私。
隐微 引证解释
⒈ 隐约细微。
引《管子·九守》:“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姦,姦动则变更矣。”
戴望 校正:“动,当作洞,声之误。”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无形,祸固多藏於隐微而发於人之所忽者也。”
宋 陆游 《书<贾充传>后》:“祸机乱萌,伏於隐微。”
朱自清 《民众文学谈》:“我们只说‘文学’底情调比较错综些、隐微些,艺术也比较繁复些、致密些、深奥些便了。”
⒉ 犹隐私。
引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鬼骂陈尚书》:“自是,鬼无日不至,无日不闹,往往抉其隐微,数其奸慝。”
国语词典
隐微 [yǐn wēi]
⒈ 幽暗不明显。
引《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反显著
隐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内辞释义:⒈谓为本国君侯讳饰之辞。《公羊传·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辞也。”何休 注:“内为公讳辞。”《穀梁传·桓公十年》:“秋,公会 卫侯 于 桃丘,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辞也。”范宁 注:“倡会者 卫,鲁 至 桃丘 而 卫 不来,故书‘弗遇’以杀耻。”⒉泛指隐微不显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钟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⒊对内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
- 2.
冥缘释义:佛教语。谓隐微难见的三世因缘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因知冥缘之搆,著於在昔;明闇之分,定於形初。”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至於圣人之所存而不论者,亦一理相贯耳,岂独可议哉?皆由冥缘随宇宙而无穷,物情所感者有限,故也。”
- 3.
几决释义:谓明察隐微而决断。
- 4.
几危释义:犹隐微。 指预兆。
- 5.
几象释义:隐微的迹象。
- 6.
几音释义:精深隐微之言。
- 7.
射隐释义:⒈审察隐微难知的事情。⒉猜测隐语。
- 8.
幽变释义:隐微的变化。
- 9.
幽契释义:⒈冥合,默契。⒉隐微的心情或契机。
- 10.
幽文释义:⒈隐微玄奥的文辞。⒉墓碑铭文。
- 11.
幽沬释义:犹幽昧;隐微。 宋 曾公亮《进<唐书>表》:“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
- 12.
幽潜释义:⒈隐伏;隐居。⒉隐微玄奥的道理。⒊深水。
- 13.
幽赞释义:⒈亦作“幽讚”。谓暗中受神明佐助。语出《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高亨注:“言圣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赞助,故生蓍草,以为占筮之用。”《隋书·音乐志下》:“降景福,凴幽赞。”宋苏辙《北京开二股河罢散日道场朱表》:“仰祈幽赞之功,式遏横流之祸。”⒉谓使隐微难见者明著。⒊见“幽赞”。
- 14.
幽迹释义:⒈隐微的心迹。 ⒉隐居的踪迹。
- 15.
微感释义:暗中触动;自隐微处感动。
- 16.
微衷释义:⒈犹微诚。⒉隐微的衷曲。
- 17.
抉奥阐幽释义:剖析奥秘,阐发隐微。
- 18.
抉微释义:谓发掘事物的隐微。
- 19.
揣微释义:揣度隐微的事理。
- 20.
无幽不烛释义:黝暗处无不被照亮。比喻明察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