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密疏 密疏的意思
shū

密疏

简体密疏
繁体
拼音mì shū
注音ㄇ一ˋ ㄕ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ì,(1) 稠,空隙小,与“稀”、“疏”相对。【组词】:紧密。稠密。茂密。严密。密封。密布。密集。密匝匝。密锣紧鼓(喻正式活动前的积极而紧张的准备,亦作“紧锣密鼓”)。(2) 关系近,感情好。【组词】:密友。密亲。(3) 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组词】:秘密。保密。密谋。密电。密报。密使。密信。密诏。密旨。密探。(4) 精致,细致。【组词】:精密。细密。致密。密实(细密结实)。(5) 姓。

shū,(1) 去掉阻塞使通畅。【组词】:疏导。疏通。疏浚。疏解(jiě)。(2) 分散。【组词】:疏散。仗义疏财。(3)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组词】: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luò)。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4) 不亲密,关系远的。【组词】:亲疏。疏远。(5) 不细密,忽略。【组词】:疏忽。(6) 空虚。【组词】:志大才疏。(7) 不熟悉。【组词】:生疏。(8) 粗劣。【组词】:疏食。疏粝。(9) 古同“蔬”,蔬菜。(10) 分条说明的文字。【例句】: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疏。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11)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12) 姓。

基本含义

指事物的关系或联系紧密或疏远。

密疏的意思

密疏 [mì shū]

1. 秘密的奏疏。

3. 秘密开列。

密疏 引证解释

⒈ 秘密的奏疏。 宋 苏轼 《论隐公里克李斯郑小同王允之》:“郑小同 为 高贵乡公 侍中,常诣 司马师。

师 有密疏,未屏也。如厠,还问 小同 :‘见吾疏乎?’”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密疏》:“近见实録,多载密疏,言不彰於朝听,事不显於当时。”

⒉ 秘密开列。

《宋史·王旦传》:“每有差除,先密疏四三人姓名以请,所用者帝以笔点之。”


密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便宜事释义:⒈谓合乎时势要求的事宜或根据情况应采取的措施。《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太常遣 错 受《尚书》伏生 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説。”《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有便宜事,密疏以闻。”⒉谓不花代价或花很少的代价而得到的好处。如: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
    • 2.
      手藳释义:亦作“手稿”。 作者手写的原稿。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三:“予旧从 司马氏 得 文正公 熙寧 年辞枢筦出帅 长安 日手藳密疏。”宋 周密《齐东野语·三高亭记改本》:“余尝见当时手藳,揩摩抉剔,如洗玉浣锦。”明 郎瑛《七修续稿·事物·香台百咏》:“予得公之手稿,每读每叹其学博才敏,近时少其人也。”李星华《<俄罗斯文学与革命>附记》:“《俄罗斯文学与革命》是十年以前发现的 李大钊 同志的一篇遗作,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他的唯一的一篇手稿。”
    • 3.
      独对释义:⒈单独召见问对。《新唐书·蒋伸传》:“宣宗 雅信爱 伸,每见必咨天下得失…… 伸 三起三留,﹝帝﹞曰:‘他日不復独对卿矣。’伸 不諭,未几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 昭槤《啸亭杂录·用傅文忠》:“傅文忠 为椒房懿亲,人实勤谨,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清史稿·文祥传》:“英 法 联军犯 天津,僧格林沁 密疏请幸 热河。文祥 ……力持不可,偕廷臣言之,復请独对。”⒉独自面对;单独相对。清 刘献廷《和异君看梅之作》:“佳游深寤寐,独对真徘徊。”茅盾《色盲》:“﹝ 林白霜 ﹞和青年女子独对,
    • 4.
      私度释义:⒈自己揣测;私自估计。 清 昭槤《啸亭杂录·孝感之战》:“永 为 松尚书 筠 所劾,其私度为余漏言,乃密疏劾余。”⒉佛教语。未经官许,私自披剃为僧道。《魏书·释老志》:“僧尼多养亲识及他人奴婢子,年大私度为弟子。”《明律·户律·户役》:“寺观住持及受业师私度者与同罪,并还俗。”
    • 5.
      蛛丝卜巧释义:古时妇女于七夕将蜘蛛放置盒内,以结网密疏卜得巧多少的游戏。

密疏(mi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密疏是什么意思 密疏读音 怎么读 密疏,拼音是mì shū,密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密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