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橐 [fù tuó]
1. 背负口袋。谓游学;游历。
负橐 引证解释
⒈ 背负口袋。谓游学;游历。
引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既负橐以从师,亦栖林以综业。”
清 俞蛟 《梦厂杂著·陈依香》:“久之,觉两峯三 竺 秀矣,而未奇也,因裹粮负橐,为 天台、雁宕 游。”
负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从橐释义:亦作“从槖”。谓负橐簪笔,以备顾问。亦指文学侍从之臣。语出《汉书·赵充国传》:“安世(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宋 刘克庄《凤凰阁》词:“浮荣菌蕣,选甚庶官从橐。”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公登从槖,夫人尚无恙。”元 马祖常《杂咏》诗之二:“归帆夜宿山前寺,从橐秋辤仗外车。”
- 2.
橐笔释义:亦作“槖笔”。 古代书史小吏,手持囊橐,簪笔于头,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以备随时记事,称作持橐簪笔,简称“橐笔”。语本《汉书·赵充国传》:“卬 家将军以为 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元 马祖常《奏对兴圣殿后》诗:“侍臣橐笔皆鵷凤,御士櫜弓尽虎羆。”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自 淀园 被毁,昔日天潢授简之区,邹 枚 橐笔之舍,瑶瓦芝楣,鞠为茂草。”后亦以指文士的笔墨耕耘。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明 以来之文臣不为
- 3.
簪橐释义:《汉书·赵充国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后因“簪橐”指近臣的笔墨生涯。宋 孙觌《七星岩》诗:“十载污修门,簪橐侍帝垣。”
- 4.
簪笔释义: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 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隋 薛道衡《从驾幸晋阳》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