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 [quán héng]
1.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称锤;衡,称杆。
例为之权衡以称之。——《庄子·胠箧》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史记》
英[ scale; ]
2. 喻指权力。
例执权衡。——《晋书》
英[ power; ]
3. 法度;标准。
例使人尽力于权衡。——《韩非子》
英[ rule; standard; ]
4. 评量;比较。
例权衡利弊。
权衡轻重。
英[ balance; weigh; compare; ]
权衡 引证解释
⒈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
引《礼记·深衣》:“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
宋 苏轼 《徐州莲华漏铭》:“人之所以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轻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於度量与权衡。”
严复 《辟韩》:“今又使之操其刑焉以锄,主其斗斛、权衡焉以信,造为城郭、甲兵焉以守,则其势不能。”
⒉ 喻指权力。
引《晋书·潘岳传》:“虽居高位,饗重禄,执权衡,握机祕,功盖当时,势侔人主,不得与之比逸。”
太平天囯 黄期陞 《建天京于金陵论》:“执权衡以御民, 金陵 偏党之习潜消。”
⒊ 指枢要。
引唐 柳宗元 《与裴埙书》:“又不幸早尝与游者,居权衡之地,十荐贤乃得一售。”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子位处权衡,职当水镜,居进退之首,握褒贬之柄。”
⒋ 法度;标准。
引《韩非子·守道》:“明於尊位必赏,故能使人尽力於权衡,死节於官职。”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出令发政,道为权衡;喜怒从违,以道为经。”
清 叶廷琯 《双贞图诗》:“后世论人毋执一,当奉圣语为权衡。”
⒌ 评量;比较。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权衡损益,斟酌浓淡。”
唐 刘禹锡 《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
清 陆师 《之官真州述怀》诗之三:“权衡奢俭间,张弛有治义。”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在这种局势里,我们若能稍稍权衡于轻重缓急之间,便可知道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建设民众的文学,而不是拥护所谓优美的文学。”
⒍ 借指南北二方。
引《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规矩为辅,副以权衡。四维以定,八封相望。”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史记五·龟策列传》:“魏 相奏事,言东方之神执规司春,南方之神执衡司夏,西方之神执矩司秋,北方之神执权司冬。此云规矩权衡,指四方而言,亦四维为八卦。”
国语词典
权衡 [quán héng]
⒈ 秤量东西轻重的工具。
引《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
宋·苏轼〈徐州莲华漏铭〉:「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
⒉ 衡量、评估事物得失轻重。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权衡损益,斟酌浓淡。」
唐·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权衡低昂,瞻我所在。」
近衡量
⒊ 权势力量。
引《晋书·卷五五·潘岳传》:「虽居高位,飨重禄,执权衡,握机秘。」
⒋ 星座名。权星与衡星的合称。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
权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权释义:⒈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⒉五种重量单位。⒊指民国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 2.
刑宪释义:⒈刑法。汉 王充《论衡·答佞》:“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劝,贤在善中。”唐 韩愈《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或居台鉉,或处权衡,或列近职而预机谋,或当峻秩而掌刑宪,事分逆顺,理合去留。”⒉刑罚。宋 范仲淹《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并军须杂物》:“既称军须,动加刑宪,物价十倍,吏辱百端,输纳未前,如负重罪。”《元典章·刑部·新刑》:“但犯大辟犯人出於不得已,身遭刑宪,瞑目而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知陷阱已深,劝令诬服,以免刑宪。”
- 3.
利弊释义:好处和害处:权衡利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 4.
去僞存真释义: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续传灯录·褒禅溥禅师》:“权衡在手,明镜当臺,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孙犁《与友人论传记》:“就是凭作者的识见,在庞杂丛芜的材料中,做大量的去伪存真的工作。”
- 5.
小两释义:⒈隋 唐 衡名。隋 唐 度量衡有大小二制,以二十四铢为一小两,三小两为一大两。《旧唐书·食货志上》:“凡权衡度量之制……调鐘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餘公私用大升大两。”⒉今市制分一斤为十两,故俗称以前分一斤为十六两之两为小两。
- 6.
尾生之信释义: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 7.
库平释义:旧 中国 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 清 康熙 时制定。光绪 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规定库平为权衡的标准,库平一两等于301克。《清史稿·食货志五》:“光绪 十四年,张之洞 督 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银元),李鸿章 继任续成之,文曰‘光绪 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 造’,幕绞龙。”
- 8.
应机权变释义:权:权宜;变:机变。指权衡轻重缓急,因事制宜,通达机变。
- 9.
悬权而动释义:权衡敌我形势,伺机而动。
- 10.
捶钩释义:⒈亦作“捶钩”。锻打带钩。《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郭象 注:“拈(玷)捶鉤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成玄英 疏:“捶,打锻也;鉤,腰带也。”⒉喻功夫纯熟。唐 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鏑。”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夫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清 黄鷟来《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 11.
数家释义:擅长术数的人。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於神运,谱谍独记世謚。”司马贞 索隐:“谓阴阳术数之家也。”《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颜师古 注:“数家,术数之家也。”宋 陈亮《量度权衡策》:“汉 至 建元、元狩 之间,而数家之学始盛。”
- 12.
文柄释义:⒈考选文士的权柄。唐 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歷选滞遗,精求文行。”宋 王谠《唐语林·德行》:“﹝ 崔枢 ﹞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清 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迴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⒉评定文章的权威。唐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唐 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精於理,故言多周详;切於情,故叙事重復,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清 王士禛《古诗选·五言诗凡例》:“固知此道真赏,论定不诬,非可以 东阳(沉约)、
- 13.
文衡释义:以文章取士的标准来取舍权衡。
- 14.
斗斛释义:⒈斗与斛。两种量器。亦泛指量器。十斗曰斛。《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调权衡,平斗斛。”⒉形容少量、微薄。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捨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⒊借指少量粮食。《宋书·吴喜传》:“朝廷乃至鬻官卖爵,以救灾困,斗斛收歛,犹有不充。”《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其灾伤之处,州县不得妄招飢民以充厢军。但据所有斗斛,救济农民,俟向后稍丰,使各復旧业。”
- 15.
时望释义:⒈当时的声望。《晋书·桓冲传》:“谢安 以时望辅政,为羣情所归。”陈毅《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九:“守纪律,好榜样;走私絶,负时望。”⒉指当时有威信有声望的人。《晋书·桓冲传》:“或劝 冲 诛除时望,专执权衡。”宋 曾巩《寄致仕欧阳少师》诗:“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王绪 説 国宝 矫相王之命召 王珣、车胤 杀之,以除时望。”
- 16.
智地释义:⒈智士聚积之处。北魏 温子昇《为广阳王渊让吏部尚书表》:“抑扬智地,用捨时流,实当年之準的,乃一世之权衡。”⒉佛教指实证真理的境界。唐 刘禹锡《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我行觉路,径入智地。”唐 刘禹锡《送僧元暠南游》诗序:“深入智地,静通还源,客尘观尽,妙气来宅。”
- 17.
权其轻重释义:衡量事物的重要与否。 权,衡量、权衡。
- 18.
权准释义:权衡的准则。
- 19.
权县释义:权衡,比较。
- 20.
权度释义:⒈权与度。 测定物体轻重、长短的器具。⒉标准,法则。⒊权衡度量。
权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权释义:⒈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⒉五种重量单位。⒊指民国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 2.
刑宪释义:⒈刑法。汉 王充《论衡·答佞》:“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劝,贤在善中。”唐 韩愈《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或居台鉉,或处权衡,或列近职而预机谋,或当峻秩而掌刑宪,事分逆顺,理合去留。”⒉刑罚。宋 范仲淹《奏为置官专管每年上供并军须杂物》:“既称军须,动加刑宪,物价十倍,吏辱百端,输纳未前,如负重罪。”《元典章·刑部·新刑》:“但犯大辟犯人出於不得已,身遭刑宪,瞑目而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知陷阱已深,劝令诬服,以免刑宪。”
- 3.
利弊释义:好处和害处:权衡利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 4.
去僞存真释义:排除虚假的、保留真实的。《续传灯录·褒禅溥禅师》:“权衡在手,明镜当臺,可以摧邪辅正,可以去伪存真。”孙犁《与友人论传记》:“就是凭作者的识见,在庞杂丛芜的材料中,做大量的去伪存真的工作。”
- 5.
小两释义:⒈隋 唐 衡名。隋 唐 度量衡有大小二制,以二十四铢为一小两,三小两为一大两。《旧唐书·食货志上》:“凡权衡度量之制……调鐘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餘公私用大升大两。”⒉今市制分一斤为十两,故俗称以前分一斤为十六两之两为小两。
- 6.
尾生之信释义: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 7.
库平释义:旧 中国 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 清 康熙 时制定。光绪 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规定库平为权衡的标准,库平一两等于301克。《清史稿·食货志五》:“光绪 十四年,张之洞 督 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银元),李鸿章 继任续成之,文曰‘光绪 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 造’,幕绞龙。”
- 8.
应机权变释义:权:权宜;变:机变。指权衡轻重缓急,因事制宜,通达机变。
- 9.
悬权而动释义:权衡敌我形势,伺机而动。
- 10.
捶钩释义:⒈亦作“捶钩”。锻打带钩。《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郭象 注:“拈(玷)捶鉤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成玄英 疏:“捶,打锻也;鉤,腰带也。”⒉喻功夫纯熟。唐 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鏑。”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夫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清 黄鷟来《雨晴游弘济寺》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 11.
数家释义:擅长术数的人。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於神运,谱谍独记世謚。”司马贞 索隐:“谓阴阳术数之家也。”《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颜师古 注:“数家,术数之家也。”宋 陈亮《量度权衡策》:“汉 至 建元、元狩 之间,而数家之学始盛。”
- 12.
文柄释义:⒈考选文士的权柄。唐 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歷选滞遗,精求文行。”宋 王谠《唐语林·德行》:“﹝ 崔枢 ﹞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清 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迴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⒉评定文章的权威。唐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唐 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精於理,故言多周详;切於情,故叙事重復,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清 王士禛《古诗选·五言诗凡例》:“固知此道真赏,论定不诬,非可以 东阳(沉约)、
- 13.
文衡释义:以文章取士的标准来取舍权衡。
- 14.
斗斛释义:⒈斗与斛。两种量器。亦泛指量器。十斗曰斛。《庄子·胠箧》:“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调权衡,平斗斛。”⒉形容少量、微薄。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捨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⒊借指少量粮食。《宋书·吴喜传》:“朝廷乃至鬻官卖爵,以救灾困,斗斛收歛,犹有不充。”《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其灾伤之处,州县不得妄招飢民以充厢军。但据所有斗斛,救济农民,俟向后稍丰,使各復旧业。”
- 15.
时望释义:⒈当时的声望。《晋书·桓冲传》:“谢安 以时望辅政,为羣情所归。”陈毅《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之九:“守纪律,好榜样;走私絶,负时望。”⒉指当时有威信有声望的人。《晋书·桓冲传》:“或劝 冲 诛除时望,专执权衡。”宋 曾巩《寄致仕欧阳少师》诗:“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王绪 説 国宝 矫相王之命召 王珣、车胤 杀之,以除时望。”
- 16.
智地释义:⒈智士聚积之处。北魏 温子昇《为广阳王渊让吏部尚书表》:“抑扬智地,用捨时流,实当年之準的,乃一世之权衡。”⒉佛教指实证真理的境界。唐 刘禹锡《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我行觉路,径入智地。”唐 刘禹锡《送僧元暠南游》诗序:“深入智地,静通还源,客尘观尽,妙气来宅。”
- 17.
权其轻重释义:衡量事物的重要与否。 权,衡量、权衡。
- 18.
权准释义:权衡的准则。
- 19.
权县释义:权衡,比较。
- 20.
权度释义:⒈权与度。 测定物体轻重、长短的器具。⒉标准,法则。⒊权衡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