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慈 [mǔ cí]
1. 母亲慈爱。
3. 指雌性动物对幼仔的爱。
母慈 引证解释
⒈ 母亲慈爱。
引《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 孔 传:“天与我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唐 杜甫 《遣兴》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⒉ 指雌性动物对幼仔的爱。
引唐 白居易 《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母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严父释义:⒈尊敬父亲。《孝经·圣治》:“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⒉父亲。旧谓父严母慈,故多称父为“严父”。《韩非子·难一》:“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於子,而 师旷 行之於君,此大逆之术也。”《晋书·夏侯湛传》:“受学于先载,纳诲于严父慈母。”《宋史·司马光传》:“在 洛 时,每往 夏县 展墓,必过其兄 旦。旦 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安老爷 正在不得意之中,父子异地相逢,也不免落泪;只是严父慈母所处不同,便不似太太那番光景。”
- 2.
五义释义: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3.
五典释义:⒈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孔 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沉 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⒉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左传·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少吴、顓頊、高辛、唐、虞 之书,谓之五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皇世《三坟》,帝代《五典》。”⒊泛指古代典籍。南朝 梁 萧纲《南郊颂》:“《五典》三
- 4.
五教释义:⒈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⒉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⒊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
- 5.
内平释义:⒈谓中国境内各诸侯国和平安定。《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杜预 注:“内,诸夏;外,夷狄。”⒉谓平定内部,使安静无事。《公羊传·成公十六年》:“公子 喜时 者仁人也,内平其国而待之。”何休 注:“和平其臣民,令专心于负芻。”⒊星官名。属星宿,共四星,今属小狮座。《晋书·天文志上》:“爟北四星曰内平,平罪之官,明刑罚。”
- 6.
外成释义:⒈旧谓夷狄顺从教化而相安无事。 《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杜预 注:“内,诸夏。外,夷狄。”孔颖达 疏:“此五教可常行,又谓之五典也。诸夏夷狄皆从其教,是为内平外成。”⒉谓女子出嫁。汉 班固《白虎通·嫁娶》:“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嫁。”《晋书·刑法志》:“女人有三从之义,无自专之道,出适他族,还丧父母,降其服纪,所以明外成之节,异在室之恩。”《诗·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郑玄 笺“凡昏事于女礼,设几筵于户外,此其义也与”唐 孔颖达 疏
- 7.
子孝父慈释义: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 8.
弟共释义:谓弟弟对哥哥毕恭毕敬。共,通“恭”。《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 9.
慈母释义:古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古称抚育自己成人的庶母为慈母。
- 10.
笄珈释义: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明 张居正《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洪惟我 圣母慈圣宣文皇太后,圣善天成,睿明神启。蚤膺符命,叶元云之徵;兼苞艺文,垂彤史之训。启迪英圣,则宫闈之师保;登翼太平,则笄珈之 尧 舜。”
- 11.
道廕释义:庇覆之大恩。道,敬词。《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吾西州穷士,一介寂寥,恩周荣誉,泽遍衣食,永惟道廕,日月就远,缅寻遗烈,触目崩心。”宋 王十朋《代道青荐母青祠》:“恭命羽士,虔修醮科,用酧昔日之鸿恩,载助兹晨之哀荐。异资道荫,薄报母慈。”
- 12.
道荫释义:庇覆之大恩。道,敬词。《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吾西州穷士,一介寂寥,恩周荣誉,泽遍衣食,永惟道廕,日月就远,缅寻遗烈,触目崩心。”宋 王十朋《代道青荐母青祠》:“恭命羽士,虔修醮科,用酧昔日之鸿恩,载助兹晨之哀荐。异资道荫,薄报母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