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 [ēn shī]
1. 施恩,恩赐。
3. 指恩惠。
恩施 引证解释
⒈ 施恩,恩赐。
引《史记·儒林列传》:“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后汉书·桓帝纪》:“州郡检查,务崇恩施,以康我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丁岩》:“虎於陷中,踊跃盘旋,如荷恩施。”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词:“革命百年成与败,自由岂是恩施得?”
⒉ 指恩惠。
引《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
恩施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恩典释义:旧指帝王按定制给 臣子的恩赐和礼遇。 也泛指恩惠。
- 2.
恩泽释义:称帝王或朝廷给予 臣民的恩惠(如同滋润草木的雨露)。
- 3.
恩赐释义:旧指封建帝王的赏 赐。今指出于怜悯而给予的施舍(多含贬义)。
- 4.
施恩释义:给予帮助或好处。也说施惠。
恩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修正主义释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自称是马克思学生的伯恩施坦,公然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进行修改、修订,故名。
- 2.
利益均沾释义:资本主义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侵略 中国 的手段之一。 如1843年 英国 强迫 清 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 英国 一律均沾。”1844年 美国 强迫 清 政府签订的《望厦条约》规定 英 美 两国有权享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 中国 所取得的一切特权,并且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 中国 侵略的借口。沾,也写作“霑”。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烟臺 条款,德 人藉 英 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而 英 人亦乘间而导之,合力以谋之,此皆利益均霑一语阶之厉也。”
- 3.
土家族释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73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建有湘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各级自治地方。
- 4.
德施释义:德泽恩施。
- 5.
恩施释义:⒈施恩,恩赐。《史记·儒林列传》:“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桓帝纪》:“州郡检查,务崇恩施,以康我民。”唐 薛用弱《集异记·丁岩》:“虎於陷中,踊跃盘旋,如荷恩施。”陈毅《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词:“革命百年成与败,自由岂是恩施得?”⒉指恩惠。《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
- 6.
感恩珠释义:指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所成之珠。常用以指受恩施报。
- 7.
无泽释义:⒈没有光泽。 ⒉没有恩施。
- 8.
日谷子释义:湖北省恩施州一些县区的方言,含意是差劲、做不好事情、很差的意思。 带有调侃和戏谑的意思。
- 9.
泣珠释义:指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 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旧题 汉 郭宪《洞冥记》卷二:“﹝ 吠勒国 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於鮫人之舍,得泪珠,则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晋 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 外有鮫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綃。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实。
- 10.
痌癏在抱释义:《清史稿·仁宗纪》:“朕痌癏在抱,每直省報災,無不立霈恩施,多方賑恤。”
- 11.
相谋释义:互相商量。 《韩诗外传》卷四:“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宋 叶适《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踞(吴踞)、安世(项安世)不相谋也,检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所以到了 秦 汉 时代,尽管南北分裂将近一千年,各不相谋的发展着,而那个时代的 中国 却是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地步。”
- 12.
第二国际释义:各国社会民主 党的国际联合组织。1889年7月在巴黎成立。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初期基本上执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使工人运动得到广泛发展。恩格斯逝世后,逐渐分化为左、中、右三派。以列宁为首的左派,同伯恩施 坦等右派、考茨基等中派展开了不调和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大多数社会民主党 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破产。
- 13.
邦本释义: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 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孔颖达 疏:“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寧。”后因以“邦民”指人民。唐 杜甫《入衡州》诗:“凋弊惜邦本,哀矜存事常。”明 张瀚《松窗梦语·宦游记》:“年飢发粟賑济,此恩施困穷,培植邦本至意。”
- 14.
鹰扬宴释义:科举制度中,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文官重赋《鹿鸣》,重宴琼林者,屡见记载。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而见之例案者,仅 嘉庆 十五年 陕西 巡抚奏 朝邑 武举 藺廷荐,係 乾隆 庚午中式,现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赏千总衔,重赴鹰扬筵宴。”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