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声 [chuán shēng]
1. 用传声器传送声音。
英[microphone;]
传声 引证解释
⒈ 传播声音。
引北魏 温子昇 《捣衣》诗:“香杵纹砧多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南朝 梁 萧绎 《咏歌》:“传声入鐘磬,餘转杂箜篌。”
唐 杜甫 《示獠奴阿段》诗:“病渴三更迴百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⒉ 谓传播声威。
引宋 苏辙 《大行皇太后换词》之二:“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
⒊ 传达语言。
引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下詔选郎署,传声典 信州。”
宋 曾巩 《陈睦鸿胪卿制》:“传声赞导之官,所以宾接四方之使客,位在九列,礼秩甚隆。”
清 缪艮 《沉秀英传》:“后屡託友人 赵小补 传声邀予,久未践约。”
传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声器释义:把声音转换成电能的电信装置。声波通过传声器时,传声器能使电流随声波的变化做相应的变化,用于有线广播和无线电广播。通称话筒、麦克风,也叫微音器。
- 2.
传声释义:用传声器传送声音。
- 3.
传警释义:⒈古代礼仪,帝王车驾启行时,左右侍者传声,以示警清道,叫作传警。⒉传递警报。
- 4.
传话筒释义:见“传声筒”。
- 5.
出面腔释义:犹传声筒。
- 6.
助听器释义:辅助听觉的一种器械,利用声学原理,把声波集中起来送入耳内,或者利用电学原理,把受话器或传声器所接收的声波放大后送入耳内,使有听力障碍的人听到声音。
- 7.
吸声材料释义:吸声材料要与周围的传声介质的声特性阻抗匹配,使声能无反射地进入吸声材料,并使入射声能绝大部分被吸收。
- 8.
嗣音释义:⒈保持音信。《诗·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郑玄 笺:“嗣,续也。女曾不传声问我,以恩责其忘己。”朱熹 集传:“嗣音,继续其声闻也。”⒉指连续传寄的音信。宋 曾巩《送钱生》诗:“去矣善自立,毋使嗣音稀。”⒊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清 陈鳣《对策·文选》:“唐 宋 元 明,各有沿袭;班 扬 张 左,孰可嗣音?”严复《<古今文钞>序》:“三十年以往,吾国之古文辞,殆无嗣音者矣。”
- 9.
垂名释义:谓留传声名。
- 10.
微音器释义:即“传声器”
- 11.
欢叫释义:欢呼。 《隋书·令狐熙传》:“百姓出境迎謁,欢叫盈路。”《新唐书·魏元忠传》:“俄敕凤阁舍人 王隐客 驰骑免死,传声及於市,诸囚欢叫,元忠 独坚坐。”骆宾基《山区收购站》:“陈老三 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的欢叫着。”
- 12.
清音洞释义:清音洞——位于大佛岩中腹,洞口上刻有“清音洞”三字,为天然岩洞,洞中有一条石缝,宽约10厘米,长20余米,直通岩顶,有阳光射入石缝,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此洞直通岩底,两端说话传声清晰可辨,故称“清音洞”。
- 13.
电声器件释义:电声器件指电和声相互转换的器件,它是利用电磁感应、静电感应或压电效应等来完成电声转换的,包括扬声器,耳机,传声器,唱头等。
- 14.
盗杀释义:⒈史家之《春秋》笔法,国君为地位低贱的人所杀称“盗杀”。《春秋·哀公四年》:“王二月庚戌,盗杀 蔡侯申。”《史记·晋世家》:“幽公 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 幽公。”《史记·楚世家》:“声王 六年,盗杀 声王,子 悼王 熊疑 立。”⒉杀死并据为己有;非法猎杀。《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元史·刑法志一》:“诸輒入禁苑,盗杀官兽者,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为从减一等,并刺字。”⒊暗杀。唐 司空图《冯燕歌》:“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 15.
立体声释义:使人感到声源分布在空间的声音。适当组合和安排传声器、放大系统和扬声器,能产生立体声效果。宽银幕电影、环幕电影或某些电视机、音响设备等多采用立体声。
- 16.
蒙奏释义:盲乐师的演奏。语本《诗·大雅·灵台》:“矇瞍奏公。”南朝 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代人应诏》诗:“九畴式序,三辟再清。虞箴罔闕,矇奏传声。”
- 17.
话筒释义:⒈发话器。⒉传声器的通称。⒊向附近许多人大声讲话用的类似圆锥形的筒。也叫传声筒。
- 18.
赴市释义:⒈上街;到市集上去。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 甘氏 ,生两男矣。长 阿大 ,赴市未返;汝所见者 阿小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渐与赴市沽饮,情益款洽。”⒉谓押赴市曹斩首。 唐 司空图 《冯燕歌》:“官将赴市拥红尘,掉臂人来擗看人。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义娼》:“ 天顺 间, 杨昌平 俊 、 范都督 广 ,为 石亨 所搆诛,皆非其罪,二人赴市,英气不挫。”
- 19.
迫蹙释义:⒈逼迫,压迫。 汉 桓宽《盐铁论·晁错》:“晁错 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族,侵削诸侯。”⒉催逼,催促。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僕年志已就衰退……苟加一职荣之耳,非必督责迫蹙,令就功役也。”《太平广记》卷三○四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张光晟》:“﹝ 张光晟 ﹞忽梦传声云:‘唤 张光晟!’迫蹙甚急,即入一府署,严邃异常。”宋 陆游《跋为子遹书诗卷后》:“子 遹 持疋纸来求録诗期年矣,以乃翁衰疾,不忍迫蹙。”⒊困迫;穷蹙。《旧唐书·穆宁传》:“真卿 迫蹙弃郡,夜渡 河 而南,见 肃宗 於 凤翔。”宋
- 20.
送节释义:⒈送走旧节候。谓季节更换。三国 魏 曹丕《槐赋》:“鸿雁游而送节,凯凤翔而迎时。”唐 李峤《十月奉教作》诗:“白藏初送节,元律始迎冬。”白藏,指秋季。⒉送别使节。唐 杜甫《东楼》诗:“传声看驛使,送节向 河 源。”仇兆鳌 注引 赵汸 曰:“时遣使和好 吐蕃,故用 张騫 寻 河 源故事。”明 何景明《赠韩亚卿还湖南》诗之二:“送节初临夏,廻旌已逼年。”⒊送还符节。《晋书·谢玄传》:“河 北骚动,玄 自以处分失所,上疏送节,尽求解所职。”⒋谓节日送礼。《金瓶梅词话》第四二回:“他家既先来与咱家孩子送节,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