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牍 [àn dú]
1. 公事文书。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
英[official correspondence;]
案牍 引证解释
⒈ 官府文书。
引南朝 齐 谢朓 《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牘偏为寡。”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以 江西 民喜讼,多窃去案牘,而州县不能制, 湛 为立千丈架阁。”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观其体製,又略与案牘之文同科,盖行文之法,固不外徵引及判断二端也。”
国语词典
案牍 [àn dú]
⒈ 公务文书。
引南朝齐·谢朓〈落日怅望〉诗:「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例如:「案牍劳神」。
近文案
案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令史释义:古代佐理案牍的官吏。
- 2.
书狱释义:书写狱词。指作案牍文书或作判决词。
- 3.
佥判释义:⒈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 宋 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安恭 为 越州 教授,张子韶 为僉判。”《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王安石 ﹞初任 浙江 庆元府 鄞县 知县……转任 扬州 僉判。”⒉指做佥判官。明 汪廷讷《狮吼记·访友》:“下官僉判 凤翔 三年,蒙恩召直史馆。”⒊签名并作判词。明 袁宏道《与倪崧山》:“大约手疲於僉判,眼疲於簿领。”
- 4.
刑房释义:⒈旧时掌管刑事案牍的官吏。⒉用刑的房子(多指非法的):私设刑房。
- 5.
去失释义:丢失。《元典章·吏部八·案牍》:“人等俱係专管案牘人员,年来不为用心关防,多有去失文凴籍歷。”《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且説 张客 到於市中,取珠欲货,不知去失,諕得魂不附体。”
- 6.
吏胥释义: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小吏。
- 7.
抱案释义:抱持案牍。 谓办理公文。
- 8.
抱牍释义:抱持案牍。谓办理公文。
- 9.
撮白释义:案牍上贴的白纸浮签。
- 10.
朱销释义:⒈勾销。 因勾销多用朱笔,故称。《元典章·刑部十七·听讼》:“系囚听讼事理,当该官司,自始初勾问,及中间施行,至末后归结,另置簿朱销。”⒉用朱笔注销。《元典章·吏部八·案牍》:“照得诸司应行事务,例置硃销文簿日逐销坿,廉访司上下半年照刷了毕。其硃销文簿,所在官司无凭照勘。”
- 11.
朱销文簿释义:元 代文簿名称。 登记应行大小公事,便于按期举办,举办一事,即用朱笔勾去一事,故称。《元典章·吏部八·案牍》:“诸司应行事务,例置朱销文簿,日逐销坿,廉访司上下半年照刷了毕。”
- 12.
案牍之劳释义:案牍:公文。办理公文的劳累。
- 13.
案牍劳形释义:案牍: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 14.
案牍劳烦释义:形容要处理的官府文书十分繁多。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
- 15.
桉籍释义:案牍簿籍。
- 16.
画行释义:旧时主管长官在公文稿上判一“行”字,表示认可。原判一“依”字,到 宋孝宗 时才代以“行”字。见 清 沉涛《铜熨斗斋随笔·案牍书行之始》。沈从文《烟斗》:“年纪还青的科长,完全如旧官僚习气,大声喝着应答稍迟的工友,把一迭拟稿妥贴、应当送过老总处画行的公文推到工友手上去。”
- 17.
督学使者释义:学政的别称。明 清 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督学”、“学使”。清 戴名世《李太常案牍序》:“今夫督学使者,三年而一易其人,行部考校不过文义之优劣,而不暇及於其他。”清 刘大櫆《<朱东发诗>序》:“虽乡里之儿童从塾师学句读者,无不知有 朱君。其受知於督学使者,盖屡冠其曹。”清 孙鼎臣《凌丰叔哀辞》:“自其为诸生,督学使者无不赏异之。”参见“督学”。
- 18.
稿案释义:⒈公文案牍。⒉清代地方官署中管理收发公文的小吏。
- 19.
老吏释义:⒈旧吏;精于吏事者。⒉熟谙公务案牍的胥吏。
- 20.
訩惧释义:惊惧不安貌。宋 龚夬《请检寻文及甫究问狱案牍》:“积阴踰时,中外詾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