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记 [qiǎng jì]
1. 高强的记忆力。
例博闻强记。
英[ good memory; ]
2. 强迫记忆。
英[ memorize by rote; ]
强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彊记”。记忆力强。
引《大戴礼记·保傅》:“博闻而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丞。丞者,丞天子之遗忘者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淳于髠,齐 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
《新唐书·崔慎由传》:“聪警彊记,资端厚,有父风采。”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次山 幼强记该洽,善辨论。”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二》:“民我性能记,立彊记之法,是书之始。”
⒉ 亦作“彊记”。硬记。
引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清 叶名澧 《桥西杂记·读书法》:“叶奕绳 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録之,録讫朗诵十餘遍。”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国语词典
强记 [qiǎng jì]
⒈ 记忆力特强。
引《大戴礼记·保傅》:「博闻强记,接洽而善对者谓之承。」
反健忘
⒈ 勉强记住。
例如:「读书需求了解,强记无益。」
强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伉浪释义:亦作“伉俍”。率直豪放。《明史·赵时春传》:“时春 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 唐顺之 王慎中 齐名。诗伉浪自喜,类其为人。”清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冯汝行 如 幽州 马行客,虽见伉俍,殊乏都雅。”清 钱谦益《陈则舆墓志铭》:“陈君 于余,二十年以长,余少伉浪,不可人意,君折辈行与游。”
- 2.
十吏札释义: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文姬 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餘篇耳。’操 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 3.
博闻强记释义:也说博闻强识。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汉贾谊《新书·保傅》:“博闻强记,捷给而善对者,谓之承。”
- 4.
博闻强识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记。
- 5.
奇童释义:才能优异的儿童。《后汉书·杜根传》:“﹝ 根 ﹞父 安,字 伯夷,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宋 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公有器度,舅礼部侍郎 孔武仲,祕阁校理 平仲,叹誉以为奇童。”郭沫若《由葛录亚想到夏完淳》:“﹝ 夏完淳 ﹞不仅博闻强记,长于诗文,而且在围棋方面已可称为国手,确实是多才多艺的一位奇童了。”
- 6.
强识博闻释义: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同“强记博闻”。
- 7.
硬记释义:强记;死记。如:读书要讲究点方法,不能只靠硬记。
- 8.
精记释义:精明强记。
- 9.
羣辈释义:⒈朋辈;同类。 《汉书·朱博传》:“姑幕县 有羣辈八人,报仇廷中,皆不得。”《南史·隐逸传下·庾承先》:“强记敏识,出於羣辈。”唐 司空图《注<愍征赋>后述》:“且凡禀精英之气,是或有智谋超出羣辈。”《明史·张士诚传》:“颇轻财好施,得羣辈心。”⒉聚众结伙。《汉书·萧育传》:“南郡 盗贼,羣辈为害。”《后汉书·鲁恭传》:“是时 东州 多盗贼,羣辈攻刼,诸郡患之。”
- 10.
虚空藏咒释义:此咒为般若结晶,能增智光,能助大定,加强记忆力,促进心通。
- 11.
蛮语释义:南方少数民族的言语。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 为 桓公 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 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 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 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 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唐 韩翃《寄武陵李少府》诗:“楚 歌催晚醉,蛮语入新诗。”明 王世贞《曲藻》:“不可作者:俗语、蛮语、謔语、嗑语、市语、方语、书生语、讥誚语。”林景行《日夕睡起绕篱怆念归而有作》诗:“昏灯且校篇,蛮语待强记
- 12.
赌茗释义:赌茶。约定某种比赛条件,以胜负决定饮茶的先后。典本 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 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明 卓人月《花舫缘》第三折:“若能勾蔦萝松栢相缘缀,有心待繙书赌茗,举案齐眉。”清 吴人《三妇评<牡丹亭>杂记》:“不觉大醉,自晡时卧至次日,日射幔钩犹未醒。鬭花赌茗,夫子尝举此为笑噱。”
- 13.
赡敏释义:形容词语丰富,文思敏捷。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众共推举,而以应命。”《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君彦,珽 之子也,博学强记,文辞赡敏,著名海内。”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讲读》:“故 太宗、仁宗 皆优於文事,而 建文 尤为赡敏。”
- 14.
食跖释义:⒈比喻善学而知识渊博。语出《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鷄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高诱注:“跖,鷄足踵。喻学者取道众多,然后优也。”唐骆宾王《上梁明府启》:“若乃博闻强记,辨晋国之黄熊;将圣多能,识吴门之白马。言泉漱迥,惊瀑布以飞澜;文江澹虚,涵濯锦而翻浪。於是功超食跖,位典烹鲜。”⒉比喻广泛搜求,点滴积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