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 [xiān jū]
1. 仙人住所。亦借称清静绝俗的所在。
2. 借指歌妓居处。
3. 县名。在今浙江省。宋景德四年始置。以产白术著名。参见“仙居术”。
5. 杭州灵隐山的别名。
仙居 引证解释
⒈ 仙人住所。亦借称清静绝俗的所在。
引唐 白居易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诗:“贺上人 迴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
明 陈钟盛 《蓬莱阁记》:“夫 蓬莱 境界号称仙居,其説见於山经水注所记,骚人韵客所托兴,不一而足。”
⒉ 借指歌妓居处。
引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
⒊ 县名。在今 浙江省。宋 景德 四年始置。以产白术著名。参见“仙居术”。
⒋ 杭州 灵隐山 的别名。
引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灵隐山,去城四十二里,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里,亦曰 灵苑,曰 仙居,曰 武林,俗称 西山。其山起 歙,出 睦,跨 富春,控 餘杭,蜿蜒数百里,结局于 钱唐。”
国语词典
仙居 [xiān jū]
⒈ 仙人居住的地方。
引唐·白居易〈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诗:「贺上人回得报书,大夸州宅 似仙居。」
⒉ 尊称他人的住处。
例如:「仙居何方?」
仙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洞天释义:道家称神仙居住人间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
- 2.
三十六天释义: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共三十六重。见《云笈七籤》卷二一。
- 3.
上八洞释义:也叫“上八界洞府”。道家指上天八界神仙居住的地方。
- 4.
上清宫释义:⒈道教正一道著名道观之一。在 江西 贵溪县 上清镇。唐 代名 真仙观,宋 大中祥符 时改 上清观,政和 中改 上清正一宫,元 改 正一 万寿宫,清 改称 大上清宫,简称 上清宫。“上清”为道家所称的神仙居处,故其他道观亦多用“上清”命名者。《水浒传》第七二回:“李师师 道:‘其实不敢相留。来日驾幸 上清宫,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⒉五代 前蜀 宫观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五年,起 上清宫,塑 王子晋 像,尊以为 圣祖至道 玉宸皇帝,又塑 建 及 衍 像,侍立於其左右。”
- 5.
上界释义:迷信的人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 6.
下界释义:⒈下凡。 ⒉迷信的人称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为上界,相对地把人间叫做下界。
- 7.
丹窍释义:神仙居住的岩穴。
- 8.
仙居术释义:白术之一种。以产于 浙江省 仙居县 得名。其根状茎,中医用以入药。
- 9.
仙居街释义:“神仙居住的地方”。
- 10.
仙居释义:⒈仙人住所。亦借称清静绝俗的所在。唐 白居易《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诗:“贺上人 迴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明 陈钟盛《蓬莱阁记》:“夫 蓬莱 境界号称仙居,其説见於山经水注所记,骚人韵客所托兴,不一而足。”⒉借指歌妓居处。宋 孙光宪《浣溪沙》词:“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⒊县名。在今 浙江省。宋 景德 四年始置。以产白术著名。参见“仙居术”。⒋杭州 灵隐山 的别名。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北山胜迹》:“灵隐山,去城四十二里,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里,亦曰 灵苑,曰 仙居,曰 武林,俗称 西山。
- 11.
仙山琼阁释义: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现比喻虚无缥缈的美妙幻境。
- 12.
凤楼琪树释义:形容华美的仙居。
- 13.
十大洞天释义:道教谓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地。即 王屋山洞、委羽山洞、西城山洞、西玄山洞、青城山洞、赤城山洞、罗浮山洞、句曲山洞、林屋山洞、括苍山洞。
- 14.
十洲三岛释义: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15.
十洲释义:⒈道教称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境。亦泛指仙境。⒉乐曲名。⒊明画家仇英的号。
- 16.
县圃释义:传说中神仙居处,在 昆仑山 顶。亦泛指仙境。
- 17.
大围释义:⒈山名,在今湖南浏阳县东北。道教所称人间神仙居住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之一。⒉指光环较大的月晕。
- 18.
太清宫释义:道教观名。 “太清”相传为神仙居处,故常用作宫观名。
- 19.
昆台释义:⒈相传 昆仑山 顶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皆为神仙居处。因以“崑臺”、“崑府”代指神仙所居之地。宋 张元干《醉蓬莱·寿》词:“满腹经纶,回天议论,崑臺 仙裔。”⒉汉 时少府的属官名。执掌 甘泉宫 事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 甘泉 居室为昆臺。”⒊传说 黄帝 登仙处。晋 王嘉《拾遗记·轩辕黄帝》:“薰风至,真人集,﹝ 轩辕 ﹞乃厌世於 昆臺 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昆臺 者,鼎湖 之极峻处也,立馆於其下。”唐 无名氏《仙传拾遗·燕昭王》:“好神仙之道,仙人 甘需
- 20.
木食释义:以山中野树果实充饥。形容隐逸之士远离世事。《山海经·西山经》“名曰櫰木,食之多力”晋 郭璞 注:“《尸子》曰:‘木食之人,多为仁者。’”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然时移俗异,世务不拘,故木食山栖,外物遗累者,古之清高,今之逋逃也。”《南齐书·高逸传·褚伯玉》:“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二三:“梅圣俞 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见之,不觉屈膝。”元 迺贤《仙居县杜氏二真庙诗》:“脱声窜匿来 孟溪,木食涧饮幽巖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