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 [hǎi yuè]
1. 海上的月亮。海生动物名。亦称窗贝。贝壳圆形,薄而透明,多用来嵌装门窗或房顶,以透光线;肉可食。
海月 引证解释
⒈ 海上的月亮。
引唐 张说 《送王光庭》诗:“楚 云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 白居易 《饮后夜醒》诗:“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
明 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会曹汝学侍御于麓堂夜归遂过侍御宅》诗:“菊院霜天静,枫城海月迟。”
⒉ 海生动物名。亦称窗贝。贝壳圆形,薄而透明,多用来嵌装门窗或房顶,以透光线;肉可食。
引《文选·郭璞<江赋>》:“王珧海月,土肉石华。”
李善 注注《临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镜,白色,正圆,常死海边,其柱如搔头大,中食。”
宋 梅尧臣 《杜和州寄新醅》诗:“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七章:“头上是瓦盖的屋顶,在前檐铺着的那四块海月上面,迅疾地滚动着雨水。”
国语词典
海月 [hǎi yuè]
⒈ 海上的明月。
引唐·张说〈送王光庭〉诗:「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
⒉ 动物名。软体动物海月科。贝壳扁圆,呈半透明状,外形极美,长约十公分。分布于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海域之间,除可食用外,东南亚也用作手工艺品的材料。
⒊ 一种纸。质地色泽如连史纸,但稍厚,光洁度亦较差。
海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仿连史纸释义:一种以木材原料为主,和以稻草等造成的纸。 质地细嫩洁白,用于印刷及书写。较重者称“海月”。参见“连史纸”。
- 2.
大运释义:⒈谓天命,上天的旨意。 《史记·天官书》:“日月晕适,云气,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后汉书·明帝纪》:“朕承大运,继体守文。”《隋书·天文志下》:“后 宣武 继崩,高祖 以大运代起。”明 归有光《史称安隗素行何如》:“岂非其节有餘而权不足,回斡大运、拨乱反正之方有所短耶?”⒉指天体的运行。唐 李白《古风》之三二:“蓐收 肃金气,西陆弦海月……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王琦 注:“大运,天运也。”明 高启《寓感》诗之三:“阳和既代序,严霜变肃辰。大运有自然,彼苍非不仁。”⒊犹时运。清 黄鷟来《和陶
- 3.
山牀释义:⒈山野之人所用的床。 唐 周贺《寻北冈韩处士》诗:“相过值早凉,松帚扫山牀。”前蜀 贯休《寄匡山大愿和尚》诗:“梦歷山牀闻鹤语,吟思海月上沙汀。”⒉指压酒的槽床。明 杨慎《春日过山家》诗:“山床压春酒,滴作涧泉声。”
- 4.
水母释义:腔肠动物,多数外形像伞,口在伞盖下中央,口周围有口腕,伞盖周缘有许多触手。种类很多,如海月水母、海蜇等。
- 5.
玉壶冰释义:⒈壶水成冰,形容寒冷。唐 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研寒金井水,簷动玉壶冰。”元 杨维桢《吴子夜四时歌》:“朝来玉壶冰,为君添衣裳。”⒉喻高洁清廉。南朝 宋 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宋 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絃。”清 刘献廷《赠别还灯和尚》诗:“仪范三坛云海月,禪心一片玉壶冰。”⒊酒名。宋 叶梦得《浣溪沙·送卢倅》词:“荷叶荷花水底天,玉壶冰酒酿新泉,一欢聊復记他年。”清 吴伟业《戏题士女图》诗之五:“四壁萧条酒数升,锦江 新酿玉壶冰。”
- 6.
示灭释义: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坐化身死。唐 李华《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山王高妙,海月圆深,因於示灭,空悲鹤林。”唐 白居易《奉国寺神照师塔铭序》:“﹝ 神照 ﹞以 开成 十三年冬十二月示灭於 奉国寺 禪院。”唐 黄滔《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师 咸通 六年七月五日示灭,寿八十有五。”参见“示寂”。
- 7.
等夷释义:⒈同等;同辈;同等的人。 《韩诗外传》卷六:“遇长老则修弟子之义,遇等夷则修朋友之义。”《史记·留侯世家》:“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家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 布 闻之,则鼓行而西耳。”《周书·赵贵传》:“初,贵 与 独孤信 等皆与 太祖 等夷。”《金史·国用安传》:“明日,用安 乃出见使者,跪揖如等夷。”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卷四:“近世贵贱无等,舆臺厮养视縉绅如等夷。”⒉匹比。唐 孟郊《同年春宴》诗:“塞鸿絶儔匹,海月难等夷。”宋 司马光《论后妃封赠札子》:“
- 8.
菰蒋释义:⒈菰,茭白。唐 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海月破圆景,菰蒋生緑池。”《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三年》:“钟泰章 将精兵三百为殿,多树旗帜於菰蒋中,追兵不敢进而还。”清 方文《自题采药图用谈长益韵》:“苗分薇蕨春烟冷,米聚菰蒋秋水澄。”⒉指菰叶。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作乾枣法:新菰蒋,露於庭,以枣著上,厚二寸;復以新蒋覆之。”石声汉 注:“菰蒋是‘茭瓜’(茭白)的叶子。”唐 陆龟蒙《田舍赋》:“屋以菰蒋,扉以籧篨。”
- 9.
鱼丽阵释义:亦作“鱼丽陈”。古代战阵名。《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陈”晋 杜预 注:“《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闕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南朝 梁 吴均《战城南》诗:“五歷鱼丽阵,三入九重围。”《文苑英华》卷一九六引作“鱼丽陈”。唐 贺朝《从军行》:“鱼丽阵接塞云平,雁翼营通海月明。”《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庄公(郑庄公)曰:‘鱼丽阵如何?’高渠弥 曰:‘甲车二十五乘为偏,甲士五人为伍。每车一偏在前,别用甲士五五二十五人随后,塞其闕漏。车伤一人,伍即补之,有进无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