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划 [kè huá]
1. 雕刻;刻印。
3. 用文字等描摹表现。
刻划 引证解释
⒈ 雕刻;刻印。
引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南山逼冬转清瘦,刻划圭角出崖窾。”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三官保》:“乃于股上刻划至骨,吱吱有声。”
杨树达 《文言语法》上编第一章一:“在 周 秦 时代,纪录语言是件艰巨的工作,得用刀在竹简、木片上刻划,用漆在布帛上书写。”
丁玲 《田家冲》一:“天为彩霞染着,对门山上的树丛,都变成深暗色了,浓重的、分明的刻划在那透明的、绯红的天上。”
⒉ 用文字等描摹表现。
引宋 秦观 《会稽唱和诗序》:“其事核,其理富,故语与气俱足,不待繁於刻划之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初白 诗又嫌其白描太多……至与 竹垞 《水碓联句》、《观造竹纸联句》,各搜典故,运用刻划,工力悉敌。”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第七编第二章第三节:“﹝《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国语词典
刻划 [kè huá]
⒈ 描摹。
例如:「这部小说的作者将女主角一毛不拔的性格,刻划得活龙活现。」
刻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川派释义:明 代传奇文学的一种流派。万历 年间,临川 汤显祖 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戏曲史上把 明 清 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按,玉茗堂 为 汤显祖 书斋的名称。
- 2.
刻木释义:⒈在木质器物上雕刻。汉 王充《论衡·自然》:“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⒉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⒊谓将木雕成人像。晋 干宝《搜神记佚文》:“丁兰,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⒋狱吏的代称。宋 范仲淹《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
- 3.
套中人释义:契诃夫的名著《套中人》刻划了一个看不惯一切新事物的保守派人物,我们就常常把跟不上时代的固步自封的人称为套中人。
- 4.
支厉释义:犹言支离破碎。林纾《译<孝女耐儿传>序》:“从未有刻划市井卑污齷齪之事,至於二三十万言之多,不重复,不支厉……见者如凭阑之观鱼鱉虾蟹焉。”
- 5.
硬度释义:⒈固体坚硬的程度,即矿物或材料抵抗其他物体刻划或压入其表面的能力。测定矿物硬度的莫氏硬度分10级,硬度由1至10(由软至硬)的十种标准矿物依次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⒉指水的硬度。是水质指标之一,其值为水中钙镁等溶解盐类的总量。用毫克当量浓度表示。在工业上水的硬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如通用的德国度,1度相当于1升水中含氧化钙(CaO)10毫克。
- 6.
秦俑释义:秦始皇 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 陕西 骊山 脚下 秦始皇 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 秦 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78-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
- 7.
绘声绘形释义:同“繪聲繪色”。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五)》:“有些爱情的描写,虽是竭力绘声绘形,实在没有什么美的新意在其中。”秦牧《艺海拾贝·神速的剪影》:“《诗经·硕人》篇里面,只有二十几个字,就绘声绘形地刻划出一幅古代美人图。”
- 8.
钩勒释义:⒈亦作“钩勒”。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⒉指书法中的双钩法。用细线条钩摹一种字体,便于传写存真,或雕刻碑版。⒊指创造象形文字时的刻划方法。⒋指用硃笔在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处打钩划杠,做分段之类的标志。⒌犹描写、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