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使 [ān fǔ shǐ]
1. 官名。隋代曾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宋代为掌管一方军民两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辽金元称安抚使或安抚司,设在西南边远地区。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安抚使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隋 代曾设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 唐 代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 宋 代为掌管一方军民两政之官,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 辽 金 元 称安抚使或安抚司,设在西南边远地区。 明 清 沿置,为武职土官。
安抚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司释义:⒈宋代对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和总管的合称。⒉宋代掌管皇室庄宅、宫苑等的五个官署的合称。
- 2.
任责释义:⒈责任,指分内应做的事。 宋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又有号令之不一,任责之不明,当亦速变者也。”《元典章·台纲·稽迟罚俸不须问审》:“诸衙门正官、首领官吏,各有任责。”明 邵璨《香囊记·潜回》:“古人一饭之德尚且不忘,况我和你腰金衣紫,駟马高车,而受任责如此。”⒉负责。宋 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自有各路监司任责指挥,人情少安,方敢向前措置。”《宋史·理宗纪四》:“﹝ 开庆 元年十月﹞丙戍,以 赵葵 为沿 江 江 东宣抚使置司 建康,任责捍御。癸巳,向士璧 权兵部侍郎、湖南 安抚使兼知 潭州,任责
- 3.
制置使释义:官名。唐 大中 五年设置,经划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 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 金 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其秩高者称为“制置大使”。制置使往往辖治数路军务,类似 明 清 的总督。《宋史·宁宗纪三》:“成都府路 安抚使 董居谊 为 四川 制置使。”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祖宗朝,制置使多用名将。”参阅《文献通考·职官》。
- 4.
宜差释义:南宋安抚使多奉诏便宜行事,未得皇帝命令而便宜委派官吏。
- 5.
岳麓书院释义:岳,亦作“岳”。故址在 湖南 善化县(今 长沙市)西 岳麓山 抱黄洞 下。宋 开宝 九年(公元976年)潭州 太守 朱洞 初建讲堂和书斋。咸平 二年(公元999年)州守 李允 又加扩建。大中祥符 五年(公元1012年)山长 周式 呈请州守 刘师道 再加扩建。大中祥符 八年赐额。旋废置。南宋 乾道 初年兴复,淳熙 末年又废置。光宗 绍熙 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 任 湖南 安抚使时,又加兴复扩建,聘 醴陵 贡生 黎贵臣 充讲书执事,置田五十顷,学生多达千余人。为 宋 代四大书院之一。参见“四书院”。
- 6.
左契释义:⒈左券。 《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唐 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今权归於佛,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清 赵翼《偶书所见》诗:“皆自夙世来,徵验若左契。”⒉符契之左半。宋 司马光《送周密学沆真定安抚使》诗:“玉帐前茅举,铜鱼左契分。”《宋史·舆服志六》:“高宗 建炎 三年,改铸虎符,枢密院主之,其制以铜为之,长六寸,阔三寸,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给诸路,右契藏之。”参见“左符”。
- 7.
帅使释义:宋 代安抚使的别称。
- 8.
干办释义:⒈谓干练能办事。⒉经办;办理。⒊亦称“干办公事”。原名勾当公事,避宋高宗赵构名讳改。制置使、总领、安抚使、镇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都大提举茶马、都大提举坑冶、三衙长官等属官。由长官委派处置各种事务。
- 9.
流殍释义:⒈灾民流亡而饿死。《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家岁凶则死於流殍,岁丰则伤於穀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宋 苏轼《答漕使启》:“承宣帝泽,民忘流殍之灾。”⒉指流亡他乡的饥民。《新唐书·李栖筠传》:“苏州 豪士 方清 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明道 中,江 淮 荐饥,乃命 王随 为安抚使。随 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
- 10.
经略释义:⒈策划、处理(军政要事)。⒉概要。⒊古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朝设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明朝有战事时方设,权在总督之上。清朝初年曾设此职,中叶以后废。
- 11.
谨选释义:慎重选拔。《司马法·天子之义》:“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宋 彭龟年《论正始之道疏》:“陛下虽简择僚友,谨选左右,然傅相之士少,侍御之人多。”明 黄佐《广州人物传·宋经略安抚使张公镇孙》:“臣有以仰见陛下谨选循吏,欲以厚生之政仁斯民也。”
- 12.
赭山释义:⒈谓伐尽山上的树木。 唐 柳宗元《吏商》:“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⒉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唐 刘禹锡《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⒊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清 顾炎武《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⒋山名。
- 13.
起冠释义:谓出仕。 宋 范仲淹《鄠郊友人王君墓表》:“天圣 四年秋,起冠京兆之荐。”宋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钱仲联 校注:“指 弃疾 知 绍兴府,兼 浙东 安抚使。”
- 14.
辛弃疾释义:(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山东一带的抗金义军,后在湖北、江西等地任安抚使等职。因主张坚决抗战,一直受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作品反映了抵抗金人、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等。
- 15.
麾钺释义:⒈麾旗和钺。古代将帅的旗仗。借指军旅。⒉指节度使、安抚使等镇抚大员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