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经 [tiē jīng]
1.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帖经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
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
帖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六帖释义:唐 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 程大昌《演繁露·六帖》。
- 2.
填帖释义:唐 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
- 3.
对义释义: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宋 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晦庵 省试,经题出‘刚中而应’,连案者云:‘此句凡七出。’先生嘿数止五出,乃据所记对义。”《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有举人呼噪於贡院门”元 胡三省 注:“其进士试诗、赋、文、策、帖经、对义。”
- 4.
帖墨释义:犹帖经。
- 5.
帖括释义:⒈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 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⒉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⒊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 6.
帖文释义:犹帖经。
- 7.
帖试释义:以帖经试士。《新唐书·杨瑒传》:“瑒 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
- 8.
弘文馆释义:唐 武德 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 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馀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唐中宗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 李弘 名,改曰昭文馆。玄宗 开元 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馆。因学生出身贵族,不专经业,开元 以后,令依国子监生例考试,惟帖经减半。明 初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 间,复建弘文阁,不久并
- 9.
律义释义:疏解律令的意义。 宋 时一度为考试科目之一。《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
- 10.
试帖诗释义:诗体名。 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
- 11.
试律释义:⒈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试题,叫“试律”。《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宋史·选举志一》:“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⒉即试帖诗。严复《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製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姚华《论文后编》:“排律之长者,韵可累百,是为长排,短则六韵,试律用之。”参见“试帖诗”。
- 12.
贴经释义:犹帖经。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方式。宋 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三场》:“天宝 十三载,举人问策外,更诗赋并杂文贴经为三场试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明经科考试贴经、墨义,死背词句。”参阅《通典·选举三》。
- 13.
颛门释义:⒈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 顓,通“专”。《汉书·夏侯胜传》:“胜 非之曰:‘建 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 亦非 胜 为学疏略,难以应敌。建 卒自顓门名经。”颜师古 注:“顓与专同。专门者,自别为一家之学。”《新唐书·归崇敬传》:“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顓门废业,传受义絶。”宋 洪迈《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周易》传自 商瞿 始,至 汉 初,田何 以之顓门。”⒉专长。指某一门学问。顓,通“专”。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国有太学,学有舘以延顓门。”⒊专攻于某一方面的。顓,通“专”。梁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