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处 [jìng chǔ]
1. 冷静地立身处世。
3. 犹静居。
静处 引证解释
⒈ 冷静地立身处世。
引《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⒉ 犹静居。
引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⒊ 清净、安静之处。
引宋 陆游 《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
《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静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丘阿释义: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 2.
兰若释义:⒈〈名〉兰草和杜若(杜若,草名,也叫竹叶莲)。⒉〈名〉梵语音译词。指林中寂静处;佛寺。
- 3.
十赉释义:道教指便于修炼的十种赏赐。 见 南朝 梁 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其名目为:一、邑于 长阿 北坂 积金山 连石之乡;二、号为 栖静处士;三、四霤飞轩,厢廊侧屋;四、苍头一人;五、钢铁如意;六、笻竹锡仗;七、香炉一枚,熏陆副之;八、杯盘一具;九、大砚一面,笔纸副之;十、鍮石澡罐,手巾为副。唐 皮日休《怀华阳润卿博士》诗之三:“他年欲事先生去,十賚须加 陆逸冲。”自注:“十賚,犹人间九锡也。”宋 秦观《四时四首赠道流》诗之一:“上清欲问因何事,请看先生十賚文。”王国维《游仙》诗之二:“十賚文成九锡如,三千剑
- 4.
处静息迹释义:息:停止;迹:足迹。静处不动就不会留下痕迹。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5.
幽隅释义:僻静处。
- 6.
朱脣皓齿释义:红唇白齿,形容女子貌美。 亦指美女。《楚辞·大招》:“朱脣皓齿,嫭以姱只。”宋 刘过《沁园春·美人指甲》词:“每到相思,沉吟静处,斜倚朱脣皓齿间。”
- 7.
校人释义:⒈马官之长。《周礼·夏官·司马》:“校人中大夫二人。”郑玄 注:“校人,马官之长。”《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⒉管理池沼的小吏。《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於 郑 子产,子产 使校人畜之池。”赵岐 注:“校人,主池沼小吏也。”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余輒为书云……定非校人池,恐是餘不派。愿汝藉佛力,永脱钩网债。”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吾辈骤触 子美 心,忍教毒肆校人手?送入江心稳静处,愿向安澜逢故偶。”
- 8.
深居释义:幽居,不跟外界接触。 《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深居以避辱。”唐 周贺《送僧还南岳》诗:“自説深居后,邻州亦不行。”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至 宣德 二年七月,上諭三法司,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清史稿·简亲王喇布传》:“上諭曰:‘简亲王 喇布 自至 江西,无尺寸之功,深居会城,虚糜廪餉。’”
- 9.
深根宁极释义:⒈指深藏静处。 ⒉根柢牢固。
- 10.
练若释义:佛教语。 即阿兰若。梵语的音译。意为寂静处。原指僧侣修行处,后指佛寺。
- 11.
羁丱释义:犹羁角。 丱,儿童发髻的样式。因以指童年。唐 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羈丱好静处诵习坟典。”《新唐书·许王素节传》:“方羈丱,即诵书日千言。”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三:“﹝ 周茂源 釜山 ﹞有子名 纶,字 鹰垂,羈丱之年,尝誑客,以其诗杂 釜山 集中,客无以辨,由是著名。”参见“羈角”。
- 12.
静处释义:⒈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宋 周敦颐《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⒉犹静居。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⒊清净、安静之处。宋 陆游《山园杂咏》:“百年竟向愁边老,万事元输静处看。”《三侠五义》第十回:“跟着从人出了公馆,来至静处。”
- 13.
静晦释义:静处韬晦。指隐退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