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柱释义:⒈一根柱子。 亦指象柱子的东西。汉 王充《论衡·谈天》:“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晋 张华《博物志》卷四:“江陵 有臺甚大,而有一柱,众木共之。”宋 周密《齐东野语·雷书》:“大中祥符 间,岳州 玉真观为火所焚,惟留一柱。”《宋史·乐志十七》:“设二十五弦,弦一柱,崇二寸七分。”⒉喻能担当重任,独力支撑局面的人。唐 张祜《读狄梁公传》诗:“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宋 王谠《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清 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
- 2.
一饭释义:⒈一餐饭。《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乐正子春 之视疾也,復加一饭则脱然愈,復损一饭则脱然愈。”唐 杜甫《解闷》诗之五:“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⒉以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宋 叶适《周君南仲墓志铭》:“常以世道兴废为己重负,一饭不顾私,忧时如家,忧人如身。”清 钱谦益《张凤翼授文林郎制》:“其属城下邑父老子弟,皆 高帝 丰沛 故人之遗也,朕岂能一饭置之哉!”
- 3.
丁字帘释义:⒈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清 黄景仁《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丁字”、“丁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刘国钧《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⒉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清 孔尚任《桃花扇·寄扇》:“桃根 桃叶 无人问,丁字帘 前是断桥。”
- 4.
三仓释义:⒈古字书名。 汉 初,合 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 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 晋 时,又以 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清 钱谦益《识字行》:“人生识字只两个,何用三仓四部盈箱笥。”⒉指储粮之太仓、石头 仓、常平仓。《梁书·陈伯之传》:“臺家
- 5.
三奇释义:⒈三个阳爻。 汉 焦赣《易林·剥之旅》:“三奇六耦,相随俱市,王孙善贾,先得利宝,居止不安,大盗为咎。”⒉术数家以乙、丙、丁为天上三奇,甲、戊、庚为地下三奇,辛、壬、癸为人间三奇。“三奇”出现于年、月、日,顺布为吉。明 沉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三奇六甲未应通,雨偏侵漏屋,风不助冥鸿。”清 钱谦益《星士陈叟生子》诗:“三奇六合人谁晓,汤饼筵前问乃翁。”⒊中医指人的精、气、神。《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龟鹿二仙胶》“上用铅罈,如法熬胶”﹝集注﹞引 李中梓 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
- 6.
三娘子释义:明 代 蒙古 右翼 土默特 万户首领 俺答汗 之妻。俺答汗 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 蒙 汉 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明史·外国传八·鞑靼》:“十五年春,子 撦力克 嗣。其妻 三娘子,故 俺答 所夺之外孙女而为妇者也。歷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乃敕封为 忠顺夫人。”清 钱谦益《太原府推官唐君墓志》:“三娘子 欵塞,君平 捧檄往諭,宣布朝廷威德。”
- 7.
三桓释义:春秋 时 鲁国 大夫 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都是 鲁桓公 的后代,故称“三桓”。 文公 死后,三 桓 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 鲁国 的政权。《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 桓 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 桓 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唐 刘知几《史通·辨职》:“昔 鲁叟 之修《春秋》也,不藉三 桓 之势;汉 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清 钱谦益《拜观睢阳五老图》诗:“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 桓。”
- 8.
三矢释义:⒈三支箭。《左传·宣公四年》:“吾先君 文王 克 息,获三矢焉。”《旧唐书·薛仁贵传》:“仁贵 发三矢,射杀三人。”⒉指 战国 赵 廉颇 一饭三遗矢事。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 居 梁 久之…… 赵王 使使者视 廉颇 尚可用否。廉颇 之仇 郭开 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 使者既见 廉颇,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 使还报王曰:‘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清 钱谦益《程将军相如挽词》:“三矢何曾悲老大,一钱岂但直平生
- 9.
三迁释义:⒈相传 孟轲 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 三次迁居,使 轲 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事见 汉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 赵歧《孟子题辞》。后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宋 叶适《朱文昭母杨氏挽词》:“义并三迁峻,书成百卷长。”清 钱谦益《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继周授承德郎制》之五:“三迁之教既成,而一日之养不逮。”⒉三次迁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论》:“范蠡 三迁,皆有荣名。”清 黄遵宪《潮州行》:“一夕輒三迁,踪跡无定所。”⒊三次升迁。宋 俞文豹《吹剑外录》:“赵忠肃 号 得全,宗 伊川 之学,
- 10.
上岁释义:⒈丰年。 《史记·天官书》:“风从南方来,大旱……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裴骃 集解引 韦昭 曰:“岁大穰。”清 钱谦益《己卯元日次除夕韵》:“蚤约邻翁占上岁,共看幡信到墙东。”⒉成年。唐 李翱《断僧通状》:“上岁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 11.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12.
上竿鱼释义: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圣俞 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 晚年与脩《唐书》……其初受勅脩《唐书》,语其妻 刁氏 曰:‘吾之脩书,可谓猢猻入布袋矣!’刁氏 对曰:‘君於仕宦,亦何异鮎鱼上竹竿耶?’”后以“上竿鱼”比喻羁身仕途、难以自脱的人。宋 范成大《送许耀卿监丞同年赴静江》诗:“官涂真有上竿鱼,玉笋翻乘别驾车。”清 钱谦益《渡淮闻何三季穆之讣》诗:“宦海多喧豗,世运值阳九。戞戞上竿鱼,蒙蒙丧家狗。”
- 13.
下牢释义:即 下牢关,在今 湖北 宜昌市 西北。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 刘岳 ﹞后随 武陵王 入 蜀,下牢 之败,遂为 陆护军 画 支江寺 壁,与诸工巧杂处。”唐 杜甫《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诗:“始知云雨峡,忽尽 下牢 边。”清 钱谦益《云间董得仲投赠三十二韵依次奉答》:“州移中土九,路失 下牢 千。”
- 14.
不学面墙释义:《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孔 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孔颖达 疏:“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覩见。”后以“不学面墙”谓不学无知。 清 钱谦益 《向言》之一:“﹝ 汉成帝 ﹞之精《诗》《书》观古文者,何以贤于不学面墙者乎!”
- 15.
丐户释义:即惰民。 封建社会中最受岐视的一部分平民。明 编户籍,称惰民为丐户,清 雍正 元年始废除丐户的“丐籍”,与平民同列。明 徐渭《会稽县志诸论》:“丐以户称,不知其所始。”自注:“籍曰:丐户即有产,不得充粮里正长,亦禁其学。”明 沉德符《野获编·风俗·丐户》:“今 浙 东有丐户者,俗名大贫。其人非丐,亦非必贫也。或云:本名惰民,讹为此称,其人在里巷间任猥下杂役,主办吉凶及牙侩之属……即积鏹巨万,禁不得纳貲为官吏。”清 钱谦益《石义士哀词》:“蒙古 分民为十户,所谓丐户者,吴 人至今犹贱之。”《清史稿·食货志一
- 16.
丛剧释义:⒈犹繁杂。 唐 柳宗元《万年令裴府君墓碣》:“陟 万年 令,丛剧辨肃,谈宴终日,人视之若居冗官然。”清 钱谦益《太原府推官唐君墓志铭》:“又八年举进士,除 太原 府推官。太原 省会丛剧,奸利盘互,案治决遣,奋髥抵几,豪右莫不慑服。”⒉犹严重。形容程度深。《新唐书·杜中立传》:“答曰:‘轂下百司养名不肯事,如司农尤丛剧。陛下无遽信流言,假臣数月,事可济。’”
- 17.
东风菜释义:菜名。 亦可入药。《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菜下品·东风菜》:“东风菜,味甘寒无毒,主风毒壅热、头疼目眩、肝热眼赤,亦堪入羹臛……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金 元好问《春日书怀》诗:“流年又见东风菜,乐土空怀北斗城。”清 钱谦益《太和萧伯玉自白下过访》诗之九:“生计东风菜,前期夜雪舟。”
- 18.
中逵释义:⒈谓道路交错之处;九通路口。 ⒉泛指大路。唐 高彦休《唐阙史·辛尚书神力》:“辛 则正立中逵,俟其欲至,两执其角,牛不能前。”清 季麒光《田妇行》:“五更挈伴走中逵,天明始到田头好。”⒊犹中途。《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逵絶无轨,改辙登高岗。”刘良 注:“逵,道也。”唐 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百川尽凋枯,舟檝阁中逵。”清 钱谦益《高会堂酒阑杂咏》序:“常中逵而徙倚,或当饗而欷歔。”
- 19.
中风狂走释义:谓举止放纵,如患疯癫。《後汉书·朱浮传》:“而 伯通 中風狂走,自捐盛時。”清 钱谦益《答徐巨源书》:“大言不慚,中風狂走。”
- 20.
举鼎絶膑释义: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烏獲、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绝臏。”张守节 正义:“絶,斷也。臏,脛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清 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乃欲上下馳騁,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間,斯足下所云舉鼎絶臏者乎?”林纾《桐城派古文说》:“若 譚友夏 者,則千力萬氣,無所不學,而往往舉鼎絶臏。”亦作“舉鼎絶脰”。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輩對於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絶脰之患,恐遂不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