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夏至 夏至的意思
xiàzhì

夏至

简体夏至
繁体
拼音xià zhì
注音ㄒ一ㄚˋ ㄓ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ià,(1) 一年的第二季。【组词】: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2) 中国朝代名。【组词】:夏代。夏历。(3) 指中国。【组词】:华夏。(4) 姓。

zhì,(1) 到。【组词】: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2) 极、最。【组词】: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基本含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天的最高点,也指事物发展到最高阶段。

夏至的意思

夏至 [xià zhì]

1. 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

[ summer solstice; ]

2.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 solstice; ]

夏至 引证解释

⒈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参阅 黄奭 辑 南朝 梁 崔灵恩 《三礼义宗》(见《汉学堂经解》)。

《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 汉 郑玄 注:“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
《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糉。”


国语词典

夏至 [xià zhì]

⒈ 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当国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南半球相反。


夏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阴生释义:夏至后白天渐短,古代认为是阴气初动,所以夏至又称“一阴生”。
    • 2.
      一阳来复释义:古人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每年至夏至日,阳气尽而阴气始生;至冬至日,则阴气尽而阳气开始复生,谓之“一阳来復”。见《易·复》孔颖达 疏。宋 王安石《回贺冬启》之二:“伏以四序密移,一阳来复,气验管灰之应,官书云物之占。”元 侯克中《春前一日》诗:“岁月催人不易禁,一阳来復又成临。”
    • 3.
      三伏释义:⒈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⒉特指末伏。
    • 4.
      三庚释义:⒈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⒉三伏。
    • 5.
      三时释义:⒈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 注:“三时,春、夏、秋。”唐 元稹《茅舍》诗:“我欲他郡长,三时务耕稼。”《新唐书·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⒉夏至后半个月。北周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明 周之玙《农圃六书·占候·五月占》:“夏至后半月为三时,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⒊早、午、晚。唐 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明 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 6.
      中伏释义:⒈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⒉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见〖三伏〗。
    • 7.
      中气释义:⒈太阳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个中气。⒉中医指中焦脾胃之气,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都有作用。⒊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 8.
      二分释义:⒈春分和秋分。《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杜预 注:“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文选·左思<魏都赋>》:“阐钩绳之筌绪,承二分之正要。”李善 注:“二分,春、秋之中者也。”《元史·世祖纪三》:“敕二分、二至及圣诞节日,祭星于司天臺。”⒉分而为二。晋 郭璞《江赋》:“源二分於 崌 崍,流九派乎 潯阳。”⒊犹言两份。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 扬州。”宋 苏轼《水龙吟·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⒋十分之二,二成。宋 苏轼
    • 9.
      二十四节气释义:根据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来指导农业生 产。
    • 10.
      二至释义:指冬至和夏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杜预 注:“二至,冬至、夏至。”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威 施 之艷,粉黛无以加;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清 朱大韶《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周 兼用六代之礼乐,鲁 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损于 周,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 11.
      伯赵氏释义:古官名。少皞氏 时主夏至、冬至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赵氏,司至者也。”杜预 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孔颖达 疏:“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唐 于尹躬《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官称伯赵氏,色辨五方云。”
    • 12.
      伯赵释义:伯劳的别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伯赵氏”晋 杜预 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杨伯峻 注:“伯赵即伯劳,一名博劳,一名鵙。秋月以所捕动物贯於小枝,储作冬粮。鸣声甚壮。”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伯劳》。
    • 13.
      佘城遗址释义:佘城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云亭镇花山东侧,为一座规模不小的从夏至周时期古城,其建筑和使用年代距今约3500—3100年。
    • 14.
      健糉释义:南宋 吴 中的民俗。 夏至日包粽子,用捆束粽子的草系于手足,以祈祝健康,故名。参阅 宋 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 15.
      八王日释义: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称为“八王日”。
    • 16.
      八节释义: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四时八节。
    • 17.
      公宦释义:谓任朝廷官员。清 黄鷟来《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玉炊色不变,泉远流逾洁;公宦四十年,益復励清节。”
    • 18.
      养日释义:指夏至。白昼最长,故称。养,通“ 羕 ”。《大戴礼记·夏小正》:“时有养日。养,长也。” 孔广森 补注:“﹝ 黄尚书 曰﹞此即《月令》所谓日长至也。”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周南·汉广》“江之永矣”:“《夏小正》‘时有养日’、‘时有养夜’,养亦羕也。”
    • 19.
      分至点释义:⒈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的总称。⒉有差别。
    • 20.
      分至释义:指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 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汉书·律历志上》:“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唐 杨炯《浑天赋》:“分至启闭,圣人於是乎范围。”

夏至(xiaz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读音 怎么读 夏至,拼音是xià zhì,夏至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夏至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