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外寇 外寇的意思
wàikòu

外寇

简体外寇
繁体
拼音wài kòu
注音ㄨㄞˋ ㄎㄡ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ài,(1) 与“内”、“里”相对。【组词】: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组词】: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3) 指“外国”。【组词】:外域。外宾。外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组词】:外公。外婆。外甥。(5) 称岳父母。【组词】:外父。外姑(岳母)。(6) 称丈夫。【例句】: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组词】:外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例句】: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组词】:外旦。外末。外净。

kòu,(1)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组词】:盗寇。贼寇。(2) 侵略者来侵犯。【组词】:寇边。(3) 姓。

基本含义

指来自外地的入侵者或侵略者。

外寇的意思

外寇 [wài kòu]

1. 指入侵的外敌。

抗击外寇。

[foreign invader;]

外寇 引证解释

⒈ 外来的敌寇;外来侵掠。

《管子·君臣上》:“兵乱内作,以召外寇。”
《国语·晋语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北史·杜弼传》:“弼 又请先除内贼,却讨外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若虽有外寇,而其地尚为我有,乃捨险就易,此何理也。”


国语词典

外寇 [wài kòu]

⒈ 从外入侵的敌寇。

《管子·君臣上》:「兵乱内作,以召外寇。」
《北史·卷五五·杜弼传》:「弼又请先除内贼,却讨外寇。」


外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修举释义:⒈兴复;恢复。宋 范仲淹《奏乞两府兼判》:“至岁终,具礼乐有所损益,或废坠有所修举,画一进呈。”《明史·叶昇传》:“在镇六年,边备修举,外寇不敢犯。”⒉推行。宋 王安石《上富相公书》:“某不肖,当朝廷选用才能、修举法度之时,不以罪废而蒙器使,此其幸固已多矣。”⒊举办;举行。明 张居正《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今一应大典礼,俱已次第修举。”⒋谓事务处理及时、得当。《旧唐书·李渤传》:“少府监 裴通,职事修举,合考上中。”
    • 2.
      冲幼释义:亦作“冲幼”。年幼。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成帝 初崩,於时嗣君未定,何 欲立嗣子,庾 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 康帝。”《周书·李贤传》:“朕昔冲幼,爰寓此州。”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诚冲幼,竟敢将阿姨、阿母残年期望,付诸 沧渤。”
    • 3.
      外寇释义:指入侵的敌寇:抗击外寇。
    • 4.
      寇患释义:外寇侵掠的祸害。
    • 5.
      怨谤释义:怨恨非议。 《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於謌謡,故有诗妖。”宋 陆游《丁未除夕前二日休假感怀》诗:“怨谤相乘真市虎,技能已尽似 黔 驴。”《明史·刘健传》:“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匱民穷,怨谤交作。”老舍《赵子曰》第十九:“亲热的时候呢,也别忘了互相规正;冷淡的时候呢,也不必彼此怨谤。”
    • 6.
      拔本释义:⒈拔除根本。 《国语·晋语二》:“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参见“拔本塞原”。⒉逐步拔还本钱。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轮船招商局》:“俟 光绪 六年起,缓息拔本,匀分五期,每年缴还一期。”
    • 7.
      郅支释义:匈奴 单于。 呼韩邪 单于之兄,名 呼屠吾斯。汉宣帝 五凤 元年,独立为 郅支骨都 单于。元帝 初,叛 汉。建昭 三年,为 西域 副校尉 陈汤 攻杀,斩 郅支 首及名王以下千馀级。参阅《汉书·陈汤传》与《匈奴传》。后世因以“郅支”代称外寇。南朝 宋 鲍照《建除诗》:“破灭 西零 国,生虏 郅支 王。”唐 张柬之《出塞》诗:“手擒 郅支 长,面缚 谷蠡 王。”清 张维屏《三元里》诗:“一戈已摏 长狄 喉,十日犹悬 郅支 首。”
    • 8.
      重光释义:⒈重新见到光明:大地重光。 ⒉光复:驱逐外寇,重光河山。
外寇是什么意思 外寇读音 怎么读 外寇,拼音是wài kòu,外寇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外寇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