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乡 [liù xiāng]
1. 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3. 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六乡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引《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灋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
《周礼·地官·乡老》“乡老” 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
《国语·周语中》“请隧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
⒉ 王莽 时仿 周 制,于 长安 西都置六乡。
引《汉书·王莽传中》:“分 长安 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 莽 下书曰:‘ 常安 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
六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合释义:谓使六乡中州党族闾与卒伍相联合,以便互助,联防联保。
- 2.
乡器释义:六乡的器服。
- 3.
乡士释义:⒈《周礼》官名。执掌本乡兼掌国中的狱讼。《周礼·秋官·乡士》:“乡士,掌国中,各掌其乡之民数而纠戒之。”郑玄 注:“言掌国中,此主国中狱也。六乡之狱在国中。”⒉犹乡绅。唐 元稹《月三十韵》:“司存委乡士,新拜出郊畿。”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中:“煇 在 上饶,於乡士 余公 座上,因论诗。”⒊古代赐给耆老的爵号名。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里士乡士》:“洪武 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赐耆老粟帛…… 应天 凤阳 民八十以上,天下民九十以上赐爵乡士,与县官平礼,并免杂役,冠带服色别议颁行,正官岁一存问。”清 大汕《海
- 4.
乡大夫释义:周 官名。 天子六乡,每乡以卿一人各掌其政教禁令,位在司徒之下。
- 5.
乡学释义:⒈古代地方学校,与“国学”相别。 周 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於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於少学。”《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於庠门之外” 汉 郑玄 注:“庠,乡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 曰校, 殷 曰序, 周 曰庠” 宋 朱熹 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⒉指乡村学塾。《二刻拍案惊奇
- 6.
乡校释义:古代地方学校。 周 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 游 於乡校以论执政。” 杜预 注:“乡校,乡之学校…… 郑国 谓学为校。”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更拜 恂 ( 寇恂 )为 汝南 太守。郡中无事,乃修乡校,能为《左氏春秋》者,亲与学焉。”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 关子开 ,颇有前辈风,尝为乡校直学。”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及游乡校,擩嚌羣经,食芳而漱腴,充然若有所得。”
- 7.
乡老释义:⒈《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 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 清 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⒉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唐 卢纶《送菊潭王明府》诗:“唯应理农后,乡老贺君闲。”《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设祭於享
- 8.
乡遂释义:⒈周制,王畿郊内置六乡,郊外置六遂。 诸侯各国亦有乡、遂,其数因国之大小而有不同。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⒉指乡大夫。
- 9.
六乡释义:⒈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⒉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 10.
实才释义:⒈谓有真实才能的人。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叙,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今日欲得实才,必当出於博洽者,其止於诵习而已乎?抑为经史学乎?”⒉真实的才能。《新唐书·选举志上》:“永隆 二年,考功员外郎 刘思立 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
- 11.
岁终释义:年底。一年快完的时候。《周礼·天官·冢宰》:“岁终则攷六乡之治,以詔废置。”孙诒让 正义:“岁终者谓夏正建丑之月。”《后汉书·礼仪志中》:“季冬之月,星迴岁终。”《宋书·百官志上》:“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则奏新历。”《水浒传》第七一回:“一向无事,渐近岁终。”
- 12.
郊里释义:周 代指远郊至国中六乡居民所居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