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惰 [yóu duò]
1. 游荡懒惰。
例游惰习气。
游惰不事。——清·洪亮吉《治平篇》
英[loaf;]
游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游堕”。游荡懒惰。
引《商君书·垦令》:“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故 山甫 勤於夙夜,而 吴汉 不离公门,岂有游堕哉!”
宋 秦观 《财用下》:“岁时出行诸郊,召见耆老,问以疾苦及所愿欲,而不得者为罢行之,而罚其游惰不听命者。”
谢觉哉 《不惑集·知识青年参加体力劳动问题》:“现在甚至就是从前的游惰分子,也大都不游惰了。”
亦作“游堕”。游荡懒惰。 《宋书·孔季恭传》:“季恭 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翦罚游惰,由是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当今游堕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
宋 苏辙 《游太山·岳下》诗:“游堕愧无齎,技巧穷殊态。”
元 孛术鲁翀 《大都乡试策问》:“游惰萃於都城,况其远者乎!”
国语词典
游惰 [yóu duò]
⒈ 游嬉不事正业。
引《南史·卷七二·孔靖传》:「厘整浮华,翦罚游惰,由是境内肃清。」
游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倚市门释义:亦省作“倚市”。 《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案此有二解:(1)谓经营商业。日 人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刺绣文,工之事;倚市门,商之事。”唐 白居易《策林二·息游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2)谓娼妓卖笑。宋 苏轼《次韵僧潜见赠》:“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往询二妇,皆呻吟不能起。其一本倚市门,嘆息而已。”
- 2.
兼倍释义:二倍或数倍。《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梁皇后》:“后藉姊兄廕埶,恣极奢靡,宫幄彫丽,服御珍华,巧饰制度,兼倍前世。”汉 王充《论衡·知实》:“夫如是,圣贤之实同而名号殊,未必才相悬絶,智相兼倍也。”《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周 官三百,汉 位兼倍。歷兹以降,游惰寔繁。”李善 注:“《汉书》曰,秦 立百官,汉 因循不革,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三百八十五人。今云‘兼倍’,略言之耳。”
- 3.
刺文释义:犹刺绣。唐 白居易《策林二·息游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参见“刺綉”。
- 4.
息利释义:利息。 唐 白居易《息游惰策》:“当丰岁则贱糴,半价不足以充緡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逋债。”《新唐书·食货志五》:“议者以两省、尚书省、御史臺总枢机,正百寮,而倍称息利,非驭官之体。”
- 5.
末作释义:⒈古代指工商业。 《管子·治国》:“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宋 苏辙《民政策下》之一:“当此之时,民之供上之令者三:曰租,曰庸,曰调……此三者,农夫皆兼为之,而游惰末作之民,亦不免於庸调。”清 李颙《四书反身录·论语下》:“禁止末作及建庙赛神、演戏杂剧,皆所以节食之流。”⒉谓低下的作品。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盖诗词祇是一理,不容异观。自世之末作,习为纤艳柔
- 6.
浮惰释义:⒈游荡怠惰;游手好闲。《文选·沉约<和谢宣城>》:“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李善 注:“浮惰,浮名惰懈也。”唐 白居易《息游惰策》:“託跡於军籍释流者,可返躬於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这样,既侵夺居民的产业,又造成浮惰的习惯。”⒉无业游民。《北齐书·儒林传序》:“游手浮惰,十室而九。”《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所得皆市井浮惰,旬日而足。”
- 7.
游堕释义:见“游惰”。
- 8.
游心释义:⒈潜心;留心。 ⒉浮想骋思。⒊游惰之心。⒋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
- 9.
游怠释义:是犹游惰。
- 10.
缗钱释义:⒈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旧唐书·刘悟传》:“悟 少有勇力,叔 逸準 为 汴 帅,积緡钱数百万于 洛中,悟 輒破扃鐍,悉盗用之。”《旧五代史·汉书·王章传》:“官库出纳緡钱,皆以八十为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总计前后锡賚之数,亦有四十七万緡钱。”⒉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 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史记·平準书》:“异时算軺车贾人緡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钱二千而一算。诸作有租及铸,率緡钱四千一算。”唐 白居易《息游惰策》
- 11.
翦灭释义:消灭。《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旧唐书·韩思复传》:“思復 以为蝗虫是天灾,当修德以禳之,恐非人力所能翦灭。”清 谭嗣同《仁学》一:“日受人之仁,安坐不一报,游惰困穷,至於为人翦灭屠割,揆之上天报施之理,亦有宜然焉耳。”
- 12.
良农释义:⒈善于耕种的农夫。 《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天下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以为人之所尽,事其祖禰,不若己所自亲者也。”《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汉 徐干《中论·民数》:“今之为政者,未知恤已矣。譬由无田而欲树艺也,虽有良农,安所措其疆力乎!”⒉占田较多的农民。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今宜立之法。使一夫占田五十亩以上者为良农;不足五十亩者为次农;其无田而为閒民,与非工商、在官而为游惰末作者,皆驱之使为隶农。”宋 陈亮《书林勋<本政书>后》:“顾其间将使隶农耕良
- 13.
释耒释义:放下农具。谓停止耕作。《史记·淮阴侯列传》:“﹝将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耕夫释耒,桑妇下机。”唐 白居易《息游惰策》:“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
- 14.
闲民释义:⒈亦作“闲民”。周 代指未被授田,与人为役,无常职者。《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閒民,谓无事业者,转移为人执事者,今佣赁也。”孙诒让 正义:“此民无常职事,转移无定,与人为役,故谓之閒民。”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林勋 ﹞尝进《本政书》,欲渐復 三代 井田之法……其无田而为閒民,与非工商在官而为游惰末作者,皆为驱之使为隶农。”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不得受田的馀夫称为闲民,或助宗子和其他有田人耕田,或从事工商业。”⒉泛指无业的人
- 15.
雨旸释义:语本《书·洪范》:“曰雨,曰暘。 ”谓雨天和晴天。《魏书·天象志三》:“皆雨暘失节,万物不成候也。”宋 陆游《乞祠禄札子》:“今春以来,雨暘尤为调适,二麦继熟,民间亦以为所收倍於常年。”清 赵翼《出郭》诗:“自惭游惰无营业,高柳阴中话雨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