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 [wū gào]
1. 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陷害他人。
例捏造罪名诬告邻居以解脱他自己。
英[frame; false accusation;]
诬告 引证解释
⒈ 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
引《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颜师古 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餘则不论。”
《旧唐书·于志宁传》:“时 洛阳 人 李弘恭 坐诬告太尉 长孙无忌,詔令不待时而斩决。”
明 海瑞 《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
萧乾 《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 炎发 劫盗。”
国语词典
诬告 [wū gào]
⒈ 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
引《三国演义·第二〇回》:「乃密使人诬告彪交通袁术,遂收彪下狱,命满宠按治之。」
《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
诬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买休释义:⒈谓花钱使人休妻。 《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在后挟恨将女 秀哥 诬告姦事,赃谋买休为娼。”元 杨暹《西游记》第十五出:“这老子见俺家贫,便来买休,悔这一桩亲事。”⒉指花钱为妓女脱籍。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咱这几年来待嫁人,心事有,听的道:谁揭债,谁买休。”
- 2.
党锢之祸释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引起官僚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等人抨击宦官弊 政。宦官诬告李膺和诸郡生徒结成朋党,诽谤朝廷。公元166年桓帝刘志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后虽 释放,但禁锢终身,不许做官,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党人”又被起用。后来灵帝刘 宏在宦官要挟下,杀了陈蕃,并于公元169年捕杀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陆续被牵连的有六七百人。公元 172年又一次逮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公元176年还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亲属,都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
- 3.
冤诬释义:冤害诬告。
- 4.
反坐释义:我国古代指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
- 5.
反诬释义:不承认对方的揭发指摘,反过来诬告对方。
- 6.
告牒释义:⒈告发的文书。 《新唐书·王鉷传》:“﹝ 天宝 ﹞十一载四月,縡 与 銲 谋引右龙武军万骑烧都门、诛执政作难。先二日事觉,帝召 鉷 付告牒。”《新唐书·宋申锡传》:“大和 五年,遣军候 豆卢著 诬告 申锡 与 漳王 谋反…… 僧孺 等见上出 著 告牒,皆骇愕不知所对。”⒉即告身。《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丙辰,帝至 洛阳,人居宫中;汴州 百官奉表来迎,詔諭以受 契丹 补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 傅尧俞 ﹞辞新除侍御史知杂事告牒不受。”参见“告身”。
- 7.
坐诬释义:谓以诬告罪被究办。
- 8.
嫡嗣释义:⒈嫡子。 《左传·文公七年》:“穆赢 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陆德明 释文:“适,本又作嫡。”⒉指皇位承继人。《东观汉记·下邳惠王衍传》:“前太子 卬 顽凶失道,陷于大辟。是后诸子更相诬告,迄今嫡嗣未知所定,朕甚伤之。”《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安国君 爱妾 华阳夫人,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 华阳夫人 耳。”
- 9.
孙膑减灶释义: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 10.
巫蛊之祸释义:汉武帝 时因巫蛊而引起的一场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汉 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 晚年多病,疑乃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 二年,江充 因与太子有隙,借机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惧,杀 充 及 胡 巫,武帝 发兵追捕,太子兵拒五日,战败自杀。掘蛊之事上牵丞相,下连庶民,前后被杀者数万人,史称“巫蛊之祸”。事见《汉书·武帝纪》、《江充传》、《公孙贺传》。
- 11.
恶人先告状释义:谓侵犯别人的人,往往倒打一耙,先行诬告。
- 12.
捏告释义:亦作“揑告”。诬告。
- 13.
排告释义:排挤诬告。
- 14.
枉状释义:⒈具诬告的状文。⒉枉死之状。
- 15.
枉诉释义:诬告。
- 16.
栽赃释义:把赃物或违禁物品暗放在别人处,诬告他犯法:栽赃陷害。
- 17.
案陷释义:诬告陷害。
- 18.
空劾释义:犹诬告。
- 19.
诬控释义:诬告。
- 20.
诬谗释义:诬告、进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