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濡须 濡须的意思

濡须

简体濡须
繁体濡須
拼音rú xū
注音ㄖㄨˊ ㄒㄩ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rú,(1) 沾湿,润泽。【组词】:濡笔。濡湿。濡染。耳濡目染。相濡以沫(“沫”,唾沫,喻同处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2) 停留,迟滞。【组词】:濡滞。(3) 含忍。【组词】:濡忍。

xū,(1) 必得,应当。【组词】:无须。莫须有。必须。务须。须要。(2) 等待,停留。【例句】:须留(迟留,留待)。(3) 〔须臾〕片刻,一会儿。(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例句】:须眉(男子的代称)。须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5) 像胡须的东西。【组词】:须根。触须。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头发湿润而有光泽。

濡须的意思

濡须 [rú xū]

1. 水名。今称运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东流至今芜湖市·裕溪口入长江。古代当江·淮间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这里是兵争要地。堡坞名。

濡须 引证解释

⒈ 水名。今称 运漕河。源出 安徽省 巢湖,东流至今 芜湖市 裕溪口 入 长江。古代当 江 淮 间交通要道, 魏 晋 南北朝 时,这里是兵争要地。

⒉ 堡坞名。 东汉 末年 孙权 于 濡须口 筑以备 曹操。参见“濡须坞”。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八年正月, 曹公 攻 濡须,权 与相拒月餘。”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顾 濡须 之故巘,每当食而忘饭。”
王闿运 《哀江南赋》:“濡须 不守, 夏口 空防。”


濡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水口释义:⒈水流的出入口或其近旁。 《尔雅·释水》“瀵,大出尾下”晋 郭璞 注:“河 东 汾阴县 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其深无限,名之为瀵。”《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吕蒙 ﹞后从 权 拒 曹公 於 濡须,数进奇计,又劝 权 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 不能下而退。”《说岳全传》第四九回:“韩世忠 元帅带领水军十万,大小战船,已在水口扎成水寨。”柳青《狠透铁》七:“稍微粗心大意,水口的地灌得多,远处的地没水了。”⒉水上的关口要寨。《晋书·景帝纪》:“五年夏五月,吴 太傅 诸葛恪 围 新城,朝议虑其分兵
    • 2.
      沪渎垒释义:古垒名。为 东晋 虞潭、袁山松 先后所筑。故址在今 上海市 旧 青浦镇 西,宋 代已沦入江中。《晋书·虞潭传》:“又修 沪瀆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晋书·孙恩传》:“吴国 内史 袁山松 筑 沪瀆垒,缘海备 恩。”清 吴伟业《江上》诗:“江过 濡须 谁筑垒?潮通 沪瀆 总安流。”
    • 3.
      濡口释义:指 濡须口。
    • 4.
      濡须释义:⒈水名。今称 运漕河。源出 安徽省 巢湖,东流至今 芜湖市 裕溪口 入 长江。古代当 江 淮 间交通要道,魏 晋 南北朝 时,这里是兵争要地。⒉堡坞名。东汉 末年 孙权 于 濡须口 筑以备 曹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八年正月,曹公 攻 濡须,权 与相拒月餘。”南朝 梁元帝《玄览赋》:“顾 濡须 之故巘,每当食而忘饭。”王闿运《哀江南赋》:“濡须 不守,夏口 空防。”参见“濡须坞”。
    • 5.
      濡须坞释义:堡坞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六年,权 徙治 秣陵。明年,城 石头,改 秣陵 为 建业。闻 曹公 将来侵,作 濡须坞。”清 钱谦益《刑部尚书沉公神道碑》:“仿 曹操 之开 芍陂,孙权 之立 濡须坞 以足餉。”
    • 6.
      石兄释义:宋 书画家 米芾 好奇石,至呼佳石为“石兄”。事见 宋 费兖《梁溪漫志·米元章拜石》:“米元章 守 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於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后即用以称佳石、奇石。宋 杨万里《题李季章中书舍人石林堂》诗:“儂与石兄殊不疎,问讯别来安稳无。”参见“石丈”。
    • 7.
      西关释义:⒈关隘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县 西南 七宝山 上,隔 濡须水 与 东关 对峙。三国 时为 吴 魏 间军事要冲。⒉关隘名。在今 河南省 信阳市 西南。本名 平靖关,与 黄岘、武阳 合称“义阳三关”。平靖 在西,故习称“西关”。《魏书·世宗宣武帝纪》:“进攻 黄峴、西关,衍 将 马仙琕 弃 西关,李元履 弃 黄峴 遁走。”⒊关隘名。指 函谷关。《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身执略兮入 西关,歷险阻兮之 羌蛮。”唐 李白《古风》之三六:“东海汎碧水,西关 乘紫云。”⒋关隘名。指 居庸关。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濡须(rux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濡须是什么意思 濡须读音 怎么读 濡须,拼音是rú xū,濡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濡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