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资 [guān zī]
1. 官吏的资历职位。
3. 指俸禄。
官资 引证解释
⒈ 官吏的资历职位。
引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拜尚书后》诗:“尚书首唱郎中和,不计官资祇计才。”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副使官资冷, 商州 酒味醨。”
宋 梅尧臣 《与蒋秘别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罗拯十年始见之》诗:“仕宦比我迟,官资居我前。”
⒉ 指俸禄。
引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夏》:“官资尽耗,而横被冥刑,此尚可忍,但爱妾不知舁向何所,清夜所难堪耳。”
国语词典
官资 [guān zī]
⒈ 做官的资格。
引唐·李中〈献张拾遗〉诗:「官资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
官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升转释义:⒈旧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亦偏指提升。官阶自下而上叫升,同级平调叫转。《宋史·兵志十》:“积习既久,往往超躐升转,后名反居前列,高下不伦,甚失公平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我在 上海 看了报,他这侍郎是才升转的。”⒉旧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宋 赵昇《朝野类要·故事》:“射于玉津御园,胜则有金带陞转官资之赏。”明 王琼《双溪杂记》:“外官必九年考满,论繁简陞转,此定制也。”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恩遇》:“曹元埴、彭元瑞、沉初、董誥 学问俱优,因内廷有交办事件,不令考试,未得与诸臣一体陞转,着加恩
- 2.
官资释义:⒈官吏的资历职位。唐 白居易《令狐相公拜尚书后》诗:“尚书首唱郎中和,不计官资祇计才。”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副使官资冷,商州 酒味醨。”宋 梅尧臣《与蒋秘别二十六年田棐二十年罗拯十年始见之》诗:“仕宦比我迟,官资居我前。”⒉指俸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官资尽耗,而横被冥刑,此尚可忍,但爱妾不知舁向何所,清夜所难堪耳。”
- 3.
积官释义:谓累积官衔和爵位。《宋史·奸臣传三·汪伯彦》:“﹝ 伯彦 ﹞登进士第,积官为虞部郎官。”金 元好问《资善大夫集庆军节度使蒲察公神道碑铭》:“﹝公﹞以某年月日春秋五十有二,薨於私第之正寝,去 河南 破不一年耳,积官资善大夫、彭城郡开国侯。”元 欧阳玄《许文正公神道碑》:“孙男六……次 从宸 积官监察御史、山南 宪僉。”
- 4.
象牙牌释义:南宋 初,置节度使以下金字牙符,亦称象牙牌,以赐立战功的将帅。 宋 俞文豹《吹剑三录》:“巨源 白 丙 以象牙牌授 王喜 节度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十一月,庚午朔,初置节度使已下象牙牌。其法,自节鉞正任至横行遥郡,第其官资,书之於牌,御书押字,刻金填之,仍合用製造,一留禁中,一降付都统(督)府,相臣主其事。缓急临敌,果有建立奇勋之人,量其功劳,先次给赐,以为执守。”
- 5.
边捍释义:亦作“边扞”。边防,边境防务。《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杨氏》:“顷破家为国,母妻子弟并坠没虏中,不顾孝道,陈力边捍,竭忠尽诚,未为朝廷所识。”《魏书·释老志》:“请听 苟子 等还乡课输,俭乏之年,周给贫寡,若有不虞,以拟边捍。”《周书·文帝纪上》:“朝廷若以 悦(侯莫陈悦)为边扞,乞处以 瓜 凉 一藩。”唐 苏颋《授高仙芝右羽林军大将军制》:“宜復官资,更为边扞。”《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且 染干 者,处罗侯 之子……招令南徙,兵少力弱,易可抚驯,使敌 雍虞閭 以为边捍。”《宋史·外国传三·高
- 6.
铨注释义:谓对官吏的考选登录。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明年,銓注復归之吏部,承前所司注拟,皆约官资,升降之时,难于允愜。”《元典章新集·吏部·承荫》:“验其品格,先为銓注,俾资俸月,养荣其亲。”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明初翰林不由进士》:“命下吏部,惟銓注而已。”参见“注拟”。
- 7.
长名榜释义:亦作“长名牓”。唐 代按资历考绩依次诠补官吏的名单。《新唐书·选举志下》:“高宗 总章 二年,司列少常伯 裴行俭 始设长名牓,引銓注法,復定州县升降为八等,其三京、五府、都护、都督府,悉有差次,量官资授之。”《新唐书·裴光庭传》:“初,吏部求人不以资考为限,所奬拔惟其才,往往得俊乂任之,士亦自奋。其后士人猥众,专务趋竞,詮品枉橈。光庭 惩之,因 行俭 长名榜,乃为循资格,无贤不肖,一据资考配拟。”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长名榜》:“所谓长名牓,言豫为长榜,具列其名,每遇銓选,据此为定也。”参见“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