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邦族 邦族的意思
bāng

邦族

简体邦族
繁体
拼音bāng zú
注音ㄅㄤ ㄗ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āng, ◎ 国。【组词】: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zú,(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组词】:族规。族长。家族。(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组词】:种族。(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组词】:民族。(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组词】:宗族。氏族。部族。(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组词】:芳香族。(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组词】:族灭。(7) 聚合,集中。【例句】:云气不待族而雨。

基本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邦族的意思

邦族 [bāng zú]

1. 邦国宗族。

3. 籍贯姓氏。

邦族 引证解释

⒈ 邦国宗族。

《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復我邦族。”
孔颖达 疏:“故我今回族,我今还归,復反我邦国宗族矣。”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本名 议,世 江 东大族” 裴松之 注引《陆氏世颂》:“父 骏,淳懿信厚,为邦族所怀。”
宋 范成大 《舅母太夫人方氏挽词》之一:“四德仪邦族,三迁奠里门。”
清 吕履恒 《牛口谷》诗:“终岁许许,不寧邦族。”

⒉ 籍贯姓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展问邦族,云:‘ 登州 宋 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谭 曰:‘听姥言似非京师人,娘子则又旗粧,敢问邦族?’媪曰:‘诚如郎説,身本 凤阳 侯 氏。’”


国语词典

邦族 [bāng zú]

⒈ 邦国和宗族。即指故国乡里。

《诗经·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借问邦族闲,恻怆论存亡。」


邦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籍释义:籍贯。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世子过,目生曰:‘此非异域人。’即有前马者来詰乡籍。生揖道左,具展邦族。”
    • 2.
      发愤自厉释义:下定决心磨炼自己。章炳麟《与刘揆一书》:“夫處陰極玄黄之世,材者宜發憤自厲,復我邦族。”
    • 3.
      密印释义:⒈即蜜印。 死后追赠官职所赐的蜡印。《晋书·山涛传》:“以 太康 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詔赐东园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蝉,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唐 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耸慕。”按,“蜜印”古籍多讹为“密印”。⒉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
    • 4.
      旋归释义:回归。语出《诗·小雅·黄鸟》:“言旋言归,復我邦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唐 韩愈《南山诗》:“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復奏。”宋 章炳文《搜神秘览》:“旻 之妻已私謁隣比,欲讲终身之好,候旋归,将致毒谋。”
    • 5.
      许许释义:⒈甚少,极少。 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诸军因噪曰:‘我辈劳苦塞上数年,仅得许许,更夺人刀下食乎?’”⒉劳动时共同出力的呼声。《诗·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釃酒有藇。”陆德明 释文:“许,沉 呼古反。”清 林嗣环《<秋声诗>自序》:“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清 王夫之《和陶<停云>赠芋岩五十初度》:“乔乔 豫章,执彼斧柯,匪不曰劳,许许维和。”借指繁重的劳动。清 吕履恒《牛口谷》诗:“箕歛斗会麦千斛,鳩声未已索食肉。终岁许许,不寧邦族。”⒊泛指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

邦族(bangz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邦族是什么意思 邦族读音 怎么读 邦族,拼音是bāng zú,邦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邦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