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调 [jiàng diào]
1. 定调时降低半音阶。
例降调五度音程。
英[ flat; ]
2. 音量减弱;音高下降。
例他的声音降调了。
英[ fall; ]
降调 引证解释
⒈ 降职调任。
引《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此一臣者,官箴虽玷,但或念初任,或念年青,尚可望其自新,策其末路,姑照浮躁或不及例降调。”
《清史稿·高宗纪四》:“二月甲寅朔, 嵇璜 缘事降调,以 程景伊 为工部尚书。”
清 刘光第 《万寿山》诗:“天容惨不欢,降调未忍逐。”
国语词典
降调 [jiàng diào]
⒈ 降级调职。
引《儒林外史·第四〇回》:「适逢知府因盗案的事降调去了,新任知府却是平少保做巡抚时提拔的。」
反升调
⒉ 乐谱上若有降记号者称为「降调」。如降记号位于五线谱上第三条线上为降F调。
降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京察释义:明 清 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 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 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明史·选举志三》:“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閒往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这位 淮安府 乃是翰林出身,放过一任学臺,后来又考取御史,补授御史,京察一等放出来的。”参阅《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
- 2.
去声释义:汉语声调的一种。普通话去声是全降调,以符号“`”表示。如大(dà)、庆(qìng)。
- 3.
四声释义:⒈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叫做四声。 ⒉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读高平调,符号是“ˉ”)、阳平(读高升调,符号是“ˊ”)、上声(读先降后升的曲折调,符号是“˘”)、去声(读降调,符号是“ˋ”)四类,也叫四声(轻声在外)。⒊泛指字调。
- 4.
罪谪释义:古代官吏因罪降调或流放。
- 5.
调值释义:声调的高低升 降的实际读音。一般用五度标记法表示,用1、2、3、4、5依次表示从最低到最高的相对高度。如普通话 的阴平是高平调,调值是55,阳平是高升调,调值是35,上声是降升调,调值是214,去声是高降调,调 值是51。
- 6.
边卫释义:亦作“邉卫”。明 清 边境地区的卫所。《明史·兵志二》:“三年脱班,仍调边卫。”明 何景明《宁母朱太夫人状》:“永乐 间,从戎定邉卫,因家焉。”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五:“不依原伍因而纵令,在卫者指挥以下杖一百,各递降调边卫。”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鞫》:“或亦有致命伤痕者,发边卫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