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参阅 参阅的意思
cānyuè

参阅

简体参阅
繁体參閱
拼音cān yuè
注音ㄘㄢ ㄩㄝ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ān shēn cēn sān,

yuè,(1) 看,察看。【组词】:阅览。阅读。翻阅。传(chuán )阅。批阅。订阅。检阅。阅兵。(2) 经历。【组词】:阅历。已阅三月。(3) 容,容许。【例句】:“我躬不阅”。(4) 本钱。【组词】:折阅。(5) 总聚,汇集。【例句】:“川阅水以成川”。

基本含义

指参考、查阅。

参阅的意思

参阅 [cān yuè]

1. 参与校阅。

3. 参看。

参阅 引证解释

⒈ 参与校阅。

清 汪日桢 《<吹网录>序》:“﹝ 叶廷琯 ﹞先生没,其甥 陈通判 德铭 谋不朽其言,校而写於木……而督刊参閲, 雷明经 浚之力最多。”

⒉ 参看。

冰心 《南归》:“我依据着回忆所及,并参阅 藻 的日记,和我们的通信,将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一直写记了下来。”


国语词典

参阅 [cān yuè]

⒈ 参看。

如:「本次抽奖的中奖名单,详情请参阅十月五日的报纸。」


参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七令释义:词牌名。唐 白居易 分司东都时,群贤会 兴化亭 送别。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后谱为词,即以《一七令》为词牌名。另一体,其第一句亦作二句,共五十六字。参阅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卷三九,《词谱》卷十一。
    • 2.
      一品释义:⒈封建社会中官品的最高一级。 自 三国 魏 以后,官分九品,最高者为一品。《晋书·惠帝纪》:“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廪,一品以下不从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唐 贾岛《上杜驸马》诗:“妻是九重天子女,身为一品令公孙。”清 龚自珍《明良论三》:“而凡 满洲、汉 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参阅《隋书·百官志中》。⒉借指位居一品的高官。唐 裴铏《传奇·昆仑奴》:“大歷 中有 崔生 者,其父为显僚,与盖代之勋臣一品者熟。生时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⒊犹言一等;第一等
    • 3.
      一大劫释义:⒈佛教谓世界经历一次大生大灭的漫长时间。包括“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参阅《俱舍论》、《大智度论》。⒉道教谓天运九千九百周,地转九千三百度,以致阴阳变通、天地改易。参见“大劫”。
    • 4.
      一牀释义:⒈指一件卧具或坐具。《礼记·丧大记》:“设牀襢第,有枕含一牀,袭一牀,迁尸于堂又一牀,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宋 陆游《北窗》诗:“玉麈消长日,风漪可一牀。”明 锺恮《初秋在圣修中孚斋中》诗:“新秋十日易为凉,风遍閒楼只一牀。”⒉古代税制。北齐 时,夫妇二人合称一床,每岁课垦租二石,义租五斗,调绢一匹,绵八两。未娶妻的男丁,课半床。隋 制亦以丁男夫妇为一床。参阅《通典·食货五》。⒊比喻地方狭小。亦指狭小之地。南朝 梁武帝《责贺琛勅》:“至於居处,不过一牀之地;雕饰之物,不入於宫,此亦人所共知。”唐 杜
    • 5.
      一甲释义:⒈一副铠甲。出土 秦 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⒉借指一兵一卒。《战国策·秦策三》:“为 秦 战胜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 鄢郢、汉中,禽 马服 之军,不亡一甲。”《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元史·余阙传》:“羣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⒊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 时进士不分甲。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 元 明 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
    • 6.
      一赐乐业教释义:古代入居 中国 的 犹太 人对其 犹太教 的专称。“一赐乐业”是 希伯来 文,即“以色列”的古音译。其教传入 中国 的年代,一说在 五代 后汉(947-950年);一说在 金世宗 大定 三年(1163年),并在 开封府 建 犹太 寺。明 弘治 二年《重建清真寺记》:“夫 一赐乐业 立教祖师 阿无罗汉,迺 盘古 阿躭 十九代孙也。”明 正德 七年《尊崇道经寺记》:“至於 一赐乐业教,始祖 阿躭,本出 天竺西域。”参阅 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潘光旦《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
    • 7.
      一钱汉释义:南北朝 时 北朝 鲜卑 人对 汉 人的蔑称。 《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三年》:“贵(刘贵)与 敖曹(高敖曹)坐,外白治 河 役夫多溺死,贵 曰:‘一钱汉,随之死!’敖曹 怒,拔刀斫 贵。”胡三省 注:“言 汉 人之贱也。”按,《北史·高昂传》作“头钱价汉”。参阅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读书杂识》。
    • 8.
      丁赋释义:按人丁征收的赋税。始于 汉高祖 四年,称算赋。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历代相沿,唯赋额名称不一。至 清 初,立编审法,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康熙 五十年后,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赋。雍正 时遂将丁赋摊入地税,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一》。
    • 9.
      七元释义:⒈指日、月、五星运行的周期。⒉指日、月、五星。⒊旧律历家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氐,七元起箕,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参阅清《协纪辨方书》卷一引《考原》。⒋道家指耳、目、鼻、口七窍的元气。
    • 10.
      七子镜释义:镜名。 因安装在饰有七子图案的镜台上而得名。参阅《初学记》巻二五引 三国 魏 曹操《上杂物疏》。
    • 11.
      七老会释义:唐 白居易 晚年家居 洛阳,招请好友九人宴饮,其中 胡杲、吉皎、郑据、刘真(一作 刘贞)、卢真、张浑 与 白居易 均年在七十以上,称七老会。宴罢,各赋《七老会诗》一首。卢真《七老会诗》云:“先时共作三朝贵,今日犹逢七老翁。”参阅 白居易《胡吉刘郑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余亦次焉,偶于敝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且欢》诗。
    • 12.
      七观帖释义: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頫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 13.
      七调释义: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14.
      七音释义:⒈古乐理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音。《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陆德明 释文:“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也。”⒉等韵之学,以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种发音为七音。《通志·总序》:“天籟之本,自成经纬,纵有四声以成经,横有七音以成纬。”明 宋濂《<洪武正韵>序》:“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参阅《通志·七音略》。
    • 15.
      万石君释义:本指 汉 石奋。后亦称一家五人官至二千石者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为“万石君”。参见“万石”。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六万石君》。
    • 16.
      三一释义:⒈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⒉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云笈七籤》卷四九:“三一者,精、神、炁混三为一也。”⒊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唐 景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序》:“总玄枢而造化,妙众圣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无元真主 阿罗訶 歟!”参阅“三位一体”。
    • 17.
      三仓释义:⒈古字书名。 汉 初,合 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 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 晋 时,又以 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清 钱谦益《识字行》:“人生识字只两个,何用三仓四部盈箱笥。”⒉指储粮之太仓、石头 仓、常平仓。《梁书·陈伯之传》:“臺家
    • 18.
      三师七僧释义: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
    • 19.
      三年丧释义: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清 昭槤《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 李玉明 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 伊犁。”参阅《仪礼·丧礼》、清 顾炎武《日知录·三年之丧》、清 赵翼《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
    • 20.
      三拜释义: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 获 晋侯 以归…… 晋 大夫三拜稽首。”北周 宣帝 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 宣政 元年九月﹞詔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 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 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 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

参阅(canyu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参阅是什么意思 参阅读音 怎么读 参阅,拼音是cān yuè,参阅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参阅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