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克敌 克敌的意思

克敌

简体克敌
繁体克敵
拼音kè dí
注音ㄎㄜˋ ㄉㄧ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è,(1) 能够。【组词】:克勤克俭。(2) 战胜,攻下。【组词】:攻克。克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3) 制伏。【组词】:克服。克制。克己奉公。以柔克刚。(4) 严格限定。【组词】:克日。克期。克扣。(5) 消化。【组词】:克食。(6)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例句】: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7)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dí,(1)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组词】:敌人。敌方。敌寇。(2) 指敌人。【组词】: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3) 抵挡。【组词】:寡不敌众。(4) 相当。【组词】: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5) 仇视。【组词】: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基本含义

战胜敌人,克服困难

克敌的意思

克敌 [kè dí]

1. 打败敌人。

克敌 引证解释

⒈ 打败敌人。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肃宗四》:“逆贼有必亡之势,诸将有克敌之能。”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类乎投降’,‘机会主义’,这是近十年来‘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是克敌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干不净。”


国语词典

克敌 [kè dí]

⒈ 战胜敌人。

《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髦》:「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章武功也。」

如:「作战之前需要万全的计划及准备,方能克敌制胜。」


克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大夫释义:古代的职官名。周 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左传·哀公三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 晋国 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
    • 2.
      克敌弩释义:良弓名。 明 嘉靖 二十七年,锦衣卫军匠 冯经 所献,一次可发两三枝箭。见《续文献通考·兵十四》。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 3.
      克捷释义:⒈克敌制胜。 ⒉克敌制胜。
    • 4.
      克敌释义:打败敌人。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肃宗四》:“逆贼有必亡之势,诸将有克敌之能。”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类乎投降’,‘机会主义’,这是近十年来‘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是克敌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干不净。”
    • 5.
      克胜释义:⒈刻忌好胜。 《汉书·匡衡传》:“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⒉克敌制胜。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⒊取得胜利。《后汉书·刘盆子传》:“三年正月,俱至 弘农,与 更始 诸将连战剋胜,众遂大集。”《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嶷 諫曰:‘主上狂凶,人不自保,单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鲜有剋胜,於此立计,万不可失。’”
    • 6.
      兵不厌炸释义: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 7.
      四攻释义:从四个方面克敌制胜。
    • 8.
      如环无端释义:在用兵时要善于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奇正结合,奇正相生,才能克敌制胜。奇正相生就像是沿着圆环来循环,是无头无尾,没有始终的。你可以用项羽在最后兵败乌江亭时,只剩了很少的人,也没有放弃使用奇正结合的手段来消灭汉军。他把部队分了几支小对,轮番进攻,消灭了很多汉军,让汉军望而生畏。他的自杀是出于自愿,不仅军事上的失败。
    • 9.
      庙胜之策释义:庙:庙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 10.
      庙胜释义: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 11.
      惊夫释义:指勇武克敌的人。
    • 12.
      战略战术释义:战略战术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
    • 13.
      折冲万里释义:折冲:指抵御敌人。指在远离沙场的庙堂上以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常用以形容高明的外交才干或在外交争端中取得胜利。
    • 14.
      材武释义:⒈有才能而且勇武。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以 韩信 材武,所王北近 巩 洛,南迫 宛叶,东有 淮阳,皆天下劲兵处,迺詔徙 韩王信 王 太原 以北,备御 胡。”《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康元年》:“廞 以 李特 兄弟材武,其党类皆 巴 西人,与 廞 同郡,厚遇之以为爪牙。”⒉指才能与武艺。《新唐书·李珙传》:“又有 李珙 者,世儒家,珙 独尚材武。”宋 曾巩《奉议郎景思谊授东上阁门使鄜延第一副将制》:“尔能致其材武,奋击黠 羗,克敌摧锋,屡以捷报。”《明史·梅之焕传》:“之焕 虽文士,负材武,善射。”⒊指
    • 15.
      棋跱释义:同“棋峙”。 亦作“棊跱”。《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方今英雄棊跱,豺狼望闕,克敌寧乱,未众不济。”晋 潘岳《关中诗》:“谁其继之,夏侯 卿士,惟 系 惟 处,列营棊跱。”《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宜防鹰扬之臣於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 16.
      武军释义:⒈古代战争中,战胜者为炫耀武功,收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垒。《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杜预 注:“筑军营以彰武功。”⒉军队;武力。《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汉 陈琳《武军赋》:“赫赫哉,烈烈矣,于此武军,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后汉书·隗嚣传》:“有不从命,武军平之。”
    • 17.
      痛饮黄龙府释义:痛饮:尽情地喝酒;黄龙:府名,金国的都城,在吉林农安县。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 18.
      痛饮黄龙释义: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 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 19.
      百团大战释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的战役。 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12月5日结束,进行大小战斗1 824次,攻克敌人据点2 993个,歼灭日、伪军43,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5 800多支和其他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破坏铁路470千米、公路1 500多千米。此役由彭德怀指挥,出动兵力100多个团,故名。
    • 20.
      知方释义:⒈知礼法。 语本《论语·先进》:“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刘宝楠正义引郑玄曰:“方,礼法也。”《后汉书·桓谭传》:“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宋叶适《胡崇礼墓志铭》:“生而知方,学而蹈道,识当成身,岂限常报!”孙中山《大总统告海陆军士文》:“凡此攻城克敌之丰功,皆吾将士有勇知方之表证。”⒉谓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向。

克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大夫释义:古代的职官名。周 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左传·哀公三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 晋国 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
    • 2.
      克敌弩释义:良弓名。 明 嘉靖 二十七年,锦衣卫军匠 冯经 所献,一次可发两三枝箭。见《续文献通考·兵十四》。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 3.
      克捷释义:⒈克敌制胜。 ⒉克敌制胜。
    • 4.
      克敌释义:打败敌人。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肃宗四》:“逆贼有必亡之势,诸将有克敌之能。”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类乎投降’,‘机会主义’,这是近十年来‘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是克敌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干不净。”
    • 5.
      克胜释义:⒈刻忌好胜。 《汉书·匡衡传》:“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⒉克敌制胜。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⒊取得胜利。《后汉书·刘盆子传》:“三年正月,俱至 弘农,与 更始 诸将连战剋胜,众遂大集。”《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嶷 諫曰:‘主上狂凶,人不自保,单行道路,易以立功,外州起兵,鲜有剋胜,於此立计,万不可失。’”
    • 6.
      兵不厌炸释义: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 7.
      四攻释义:从四个方面克敌制胜。
    • 8.
      如环无端释义:在用兵时要善于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奇正结合,奇正相生,才能克敌制胜。奇正相生就像是沿着圆环来循环,是无头无尾,没有始终的。你可以用项羽在最后兵败乌江亭时,只剩了很少的人,也没有放弃使用奇正结合的手段来消灭汉军。他把部队分了几支小对,轮番进攻,消灭了很多汉军,让汉军望而生畏。他的自杀是出于自愿,不仅军事上的失败。
    • 9.
      庙胜之策释义:庙:庙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 10.
      庙胜释义: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 11.
      惊夫释义:指勇武克敌的人。
    • 12.
      战略战术释义:战略战术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和作战具体部署和克敌制胜的谋略
    • 13.
      折冲万里释义:折冲:指抵御敌人。指在远离沙场的庙堂上以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常用以形容高明的外交才干或在外交争端中取得胜利。
    • 14.
      材武释义:⒈有才能而且勇武。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以 韩信 材武,所王北近 巩 洛,南迫 宛叶,东有 淮阳,皆天下劲兵处,迺詔徙 韩王信 王 太原 以北,备御 胡。”《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康元年》:“廞 以 李特 兄弟材武,其党类皆 巴 西人,与 廞 同郡,厚遇之以为爪牙。”⒉指才能与武艺。《新唐书·李珙传》:“又有 李珙 者,世儒家,珙 独尚材武。”宋 曾巩《奉议郎景思谊授东上阁门使鄜延第一副将制》:“尔能致其材武,奋击黠 羗,克敌摧锋,屡以捷报。”《明史·梅之焕传》:“之焕 虽文士,负材武,善射。”⒊指
    • 15.
      棋跱释义:同“棋峙”。 亦作“棊跱”。《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方今英雄棊跱,豺狼望闕,克敌寧乱,未众不济。”晋 潘岳《关中诗》:“谁其继之,夏侯 卿士,惟 系 惟 处,列营棊跱。”《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宜防鹰扬之臣於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 16.
      武军释义:⒈古代战争中,战胜者为炫耀武功,收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垒。《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杜预 注:“筑军营以彰武功。”⒉军队;武力。《艺文类聚》卷五九引 汉 陈琳《武军赋》:“赫赫哉,烈烈矣,于此武军,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后汉书·隗嚣传》:“有不从命,武军平之。”
    • 17.
      痛饮黄龙府释义:痛饮:尽情地喝酒;黄龙:府名,金国的都城,在吉林农安县。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 18.
      痛饮黄龙释义: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 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 19.
      百团大战释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的战役。 战役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12月5日结束,进行大小战斗1 824次,攻克敌人据点2 993个,歼灭日、伪军43,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5 800多支和其他武器、弹药、军用物资,破坏铁路470千米、公路1 500多千米。此役由彭德怀指挥,出动兵力100多个团,故名。
    • 20.
      知方释义:⒈知礼法。 语本《论语·先进》:“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刘宝楠正义引郑玄曰:“方,礼法也。”《后汉书·桓谭传》:“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宋叶适《胡崇礼墓志铭》:“生而知方,学而蹈道,识当成身,岂限常报!”孙中山《大总统告海陆军士文》:“凡此攻城克敌之丰功,皆吾将士有勇知方之表证。”⒉谓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向。

克敌造句

1.当前敌强我弱,不宜硬拼。只有攻其无备,才能克敌制胜。

2.在战争中,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实就虚才能克敌制胜。

3.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4.拔河比赛靠的就是众志成城的精神,有此精神,则能克敌致胜。

5.依靠人民群众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6.兵临城下,如何克敌制胜,还得大家出主意。

7.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8.他百折不挠,很有一股干劲儿。我们只有百折不挠,才能克敌制胜。

9.在如此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突出奇兵,才能克敌制胜。

10.作战不仅要靠勇敢,还要讲智谋,所谓兵不厌诈,就是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11.在战争中,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实击虚才能克敌制胜。

12.除了了解自己的情况,也要清楚对方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知己知彼,足以克敌致胜。

13.我们的勇敢自然天生而非锻炼所致,每当需要时,矍然奋起,英勇无畏,克敌制胜。

14.无论对敌作战,还是向自然开战,都要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克敌(ked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克敌是什么意思 克敌读音 怎么读 克敌,拼音是kè dí,克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克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