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 [zhèng dé]
1. 政事和德行。
3. 端正的德行。
政德 引证解释
⒈ 政事和德行。
引《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
⒉ 端正的德行。
引《孔子家语·入官》:“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风,教义穷於足跡。”
政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修释义:⒈不修明;不整治。《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三国 吴 韦昭《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⒉不修缮。汉 班彪《北征赋》:“过 泥阳 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⒊不学习;不讲究。《汉书·高帝纪下》:“高祖 不脩文学,而性明达。”清 侯方域《司成公家传》:“公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节,见人无贵贱皆与饮酒。”
- 2.
不脩释义:⒈不修明;不整治。《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三国 吴 韦昭《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⒉不修缮。汉 班彪《北征赋》:“过 泥阳 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⒊不学习;不讲究。《汉书·高帝纪下》:“高祖 不脩文学,而性明达。”清 侯方域《司成公家传》:“公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节,见人无贵贱皆与饮酒。”
- 3.
政德释义:⒈政事和德行。《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⒉端正的德行。《孔子家语·入官》:“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南朝 梁 何逊《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风,教义穷於足跡。”
- 4.
贪昧释义:贪财昧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子 将死矣,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杨伯峻 注:“贪昧与《昭三十年传》‘贪冒无厌’之‘贪冒’同,言 楚子 贪诸侯之奉己也。”《淮南子·兵略训》:“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寧其所。”明 归有光《泰伯至德》:“天下之情,天下之所同,而濡滞迂缓,贪昧隐忍,将有不得尽其情者。”
- 5.
颂石释义:《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 ”后因称赞美歌颂功绩政德的碑刻为“颂石”。
- 6.
风听释义:⒈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韦昭 注:“风,采也。臚,传也。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⒉由传闻而得知的消息。《宋书·臧质传》:“臣诚庸懦,奉教前朝,虽恧《緇衣》好贤之美,敢希《巷伯》恶恶之情,固已藉风听而宵愤,抚短策而驰念。”《魏书·广陵王羽传》:“然五局所司,专主刑狱,比闻诸风听,多论五局不精。”章炳麟《与人论文书》:“其下或及神怪,时有目覩,不乃得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