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兵 [chē bīng]
1. 车上披甲持械的士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杜预注:“车兵,甲士。”一说,指车上战士所执之兵器。参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车兵 引证解释
⒈ 车上披甲持械的士兵。一说,指车上战士所执之兵器。参阅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引《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
杜预 注:“车兵,甲士。”
车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徒兵释义:⒈步兵。《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 郑 徒兵,取其禾而还。”《史记·晋世家》:“献 楚 俘於 周,駟介百乘,徒兵千。”宋 苏轼《策别》之十三:“今 江 淮 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封建政治制度在慢慢建立起来。军制最为明显。甲士和车战降到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战上升到主要地位。”⒉步卒所执的兵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杨伯峻 注:“此两兵字皆指兵器,车上之战士与车下之徒卒所执兵器不同,故云车兵徒
- 2.
甲楯释义:⒈亦作“甲盾”。 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⒉泛指武器。清 唐甄《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⒊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宋 李纲《议国是》:“夫 吴 伐 越,勾践 以甲
- 3.
车什释义:战车兵卒。
- 4.
车兵释义:车上披甲持械的士兵。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杜预 注:“车兵,甲士。”一说,指车上战士所执之兵器。参阅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