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 [zǎi xiàng]
1. 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例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听事,即“厅事”,大厅;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实宰相之职也。——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英[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宰相 引证解释
⒈ 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 秦 汉 之丞相、相国、三公, 唐 宋 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 清 之大学士等。
引《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
《汉书·王陵传》:“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諠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
清 倪瑞璿 《阅<明史·马士英传>》诗:“王师问罪近 江 濆,宰相中书醉未闻。”
国语词典
宰相 [zǎi xiàng]
⒈ 职官名。我国君主时代君主的最高幕僚,为百官之长,历代名称不同。如秦汉的丞相、相国、三公,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近辅弼 首相 宰辅 宰衡
宰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桮羹释义:一杯浓汤。桮,亦作“ 盃 ”、“ 杯 ”。《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汉书·项籍传》作“一盃羹”。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下:“ 武宗 朝,宰相 李德裕 奢侈极,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参见“ 分我杯羹 ”。
- 2.
一网打尽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一个也不漏。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刘待制元瑜既弹苏舜钦,而连坐者甚众,同时俊彦为之一空。刘见宰相曰:‘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 3.
万乘公相释义:乘:四匹马拉的车;万乘:指帝王。 指辅佐帝王的公卿宰相。
- 4.
三告官释义:宋 代在禁中,唯宰相、翰林学士、御史有衙吏为之喝道,称为三告官。
- 5.
三处合释义:术数家谓生辰八字有三处合局者,其命大贵。即谓地支于生、旺、墓三处皆合于本命之五行。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 章郇公 ﹞艤舟 蔡河 上,张方平、宋子京 同謁公。公曰;‘人生贵贱,莫不有命。但生年、月、日、时若有三处合者,不为宰相,亦为枢密副使。’张、宋 退,召术者泛以朝士命推之,惟得 梁适、吕公弼 二命,各有三处合。是时 梁、吕 皆为小朝官。既而 皇佑 中 梁 为相,熙寧 中 吕 为枢密使,皆如 郇公 言。”
- 6.
三无坐处释义:唐 景龙 以后,政出多门,设官冗滥,多者踰旧时十倍,宰相,御史,员外官,多至官厅无可坐之处,时人称为“三无坐处”,极言设官之冗滥。
- 7.
上佐释义:部下属官的通称。 《晋书·王舒传》:“明帝 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 舒 为司马。”《通典·职官十五》“大唐 州府佐吏与 隋 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宰相拟上州司马,帝曰:‘上佐乃士人所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此辈但当於乐部迁转耳。’”
- 8.
上官仪释义: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 9.
上辅释义:⒈宰相的尊称。《元史·伯颜传》:“﹝ 至元 ﹞五年十月,詔为大丞相,加号元德上辅,赐七宝玉书龙虎金符,鐫刻如前。”⒉唐 代治理京都附近地区的行政设置名称。如 华州 上辅, 同州 上辅等。见《旧唐书·地理志一》。⒊星名。指紫微垣西番第三星。《宋史·天文志二》:“其(紫微垣)西番近閶闔门,第一星为右枢,第二星为少尉,第三星为上辅,第四星为少辅,第五星为上卫,第六星为少卫,第七星为上丞。”
- 10.
不男释义:谓男子有生理缺陷,没有生殖能力。《南史·后妃传上·宋后废帝陈太妃》:“先是人閒言 明帝 不男,故皆呼 废帝 为 李氏 子。”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宰相前世僧》:“﹝ 杨文襄 ﹞为提学时,年甫三旬,即立姪为嗣,盖久以不男自安矣。”
- 11.
不直释义:⒈不正;不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新唐书·严郢传》:“天下以 郢 挟宰相报仇为不直。”《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辛亥,敕:民有诉讼,必先歷县州及观使处决,不直,乃听讼於臺省。”《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自身也理不直,冤仇何时而报?”⒉不以之为是;不信任。《汉书·韩延寿传》:“上由是不直 延寿,各令穷竟所考。”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庄廷鑨》:“之荣 告诸大吏,大吏右 庄氏,不直 之荣。”林纾《与姚叔节书》:“既而足下南归,不居大学,有人言校长不直足下,寻
- 12.
不自觉释义:指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活动。《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三年》:“﹝上﹞曰:‘宰相諠争如此,可乎?’对曰:‘诚为不可。然 覃 等尽忠愤激,不自觉耳。’”柳杞《好年胜景》:“四喜 说得兴奋起来,不自觉的拍打着牛屁股。”
- 13.
东台释义:⒈官署名。唐 高宗 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后因以沿称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二》:“龙朔 二年,改门下省曰东臺。”《新唐书·张文瓘传》:“乾封 二年,迁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遂与 勣 同为宰相。”宋 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爵跃,东臺瞑坐觉乌飞。”⒉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唐 赵璘《因话录·徵》:“武后 朝,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臺、右臺,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东都 为东臺。”唐 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南国人无怨,东臺吏不欺。”自注:“微之 使 东
- 14.
东閤释义:东向的小门。 《汉书·公孙弘传》:“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唐 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唐 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 15.
东阁释义:⒈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乐府《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牀。”唐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閒扉。”⒉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唐 李商隐《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一本作“閤”。宋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今日个东阁玳瑁筵,煞强如西厢和月等。”清 龚自珍《乙酉腊见红梅一枝思亲而作时客昆山》诗:“南天初返棹,东阁正留宾。”按,此义本作“东閤”,后世閤、阁形近音同混用。参见“东閤”。@
- 16.
东阁待贤释义: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当宰相后,别立客馆,东向开门,招纳四方贤才,一起谋议大事。
- 17.
丞相释义: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后时设时废,名称常变。明初沿置,不久即废。旧时常用作宰相的通称。
- 18.
两省释义: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 为 唐 代最高国务机构。《新唐书·权德舆传》:“始,德舆 知制誥,而 徐岱 给事中,高郢 为舍人。居数岁,岱 卒,郢 知礼部,德舆 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唐 王建《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 竇儼 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胡三省 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 19.
中书堂释义:中书省的政事堂。唐 杜甫《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仇兆鳌 注:“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武德 以来,於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 光宅 元年,裴炎 自侍中除中书令,执宰相笔,乃迁政事堂於中书省。”宋 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 北平 道,文合落笔中书堂。”
- 20.
中堂释义:⒈〈名〉唐代称宰相,也用于明清两代内阁大学士的别称。⒉〈名〉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宰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桮羹释义:一杯浓汤。桮,亦作“ 盃 ”、“ 杯 ”。《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 曰:‘吾与 项羽 俱北面受命 怀王 ,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汉书·项籍传》作“一盃羹”。 唐 李亢 《独异志》卷下:“ 武宗 朝,宰相 李德裕 奢侈极,每食一杯羹,费钱约三万。”参见“ 分我杯羹 ”。
- 2.
一网打尽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一个也不漏。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刘待制元瑜既弹苏舜钦,而连坐者甚众,同时俊彦为之一空。刘见宰相曰:‘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 3.
万乘公相释义:乘:四匹马拉的车;万乘:指帝王。 指辅佐帝王的公卿宰相。
- 4.
三告官释义:宋 代在禁中,唯宰相、翰林学士、御史有衙吏为之喝道,称为三告官。
- 5.
三处合释义:术数家谓生辰八字有三处合局者,其命大贵。即谓地支于生、旺、墓三处皆合于本命之五行。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 章郇公 ﹞艤舟 蔡河 上,张方平、宋子京 同謁公。公曰;‘人生贵贱,莫不有命。但生年、月、日、时若有三处合者,不为宰相,亦为枢密副使。’张、宋 退,召术者泛以朝士命推之,惟得 梁适、吕公弼 二命,各有三处合。是时 梁、吕 皆为小朝官。既而 皇佑 中 梁 为相,熙寧 中 吕 为枢密使,皆如 郇公 言。”
- 6.
三无坐处释义:唐 景龙 以后,政出多门,设官冗滥,多者踰旧时十倍,宰相,御史,员外官,多至官厅无可坐之处,时人称为“三无坐处”,极言设官之冗滥。
- 7.
上佐释义:部下属官的通称。 《晋书·王舒传》:“明帝 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 舒 为司马。”《通典·职官十五》“大唐 州府佐吏与 隋 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宰相拟上州司马,帝曰:‘上佐乃士人所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此辈但当於乐部迁转耳。’”
- 8.
上官仪释义: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后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 9.
上辅释义:⒈宰相的尊称。《元史·伯颜传》:“﹝ 至元 ﹞五年十月,詔为大丞相,加号元德上辅,赐七宝玉书龙虎金符,鐫刻如前。”⒉唐 代治理京都附近地区的行政设置名称。如 华州 上辅, 同州 上辅等。见《旧唐书·地理志一》。⒊星名。指紫微垣西番第三星。《宋史·天文志二》:“其(紫微垣)西番近閶闔门,第一星为右枢,第二星为少尉,第三星为上辅,第四星为少辅,第五星为上卫,第六星为少卫,第七星为上丞。”
- 10.
不男释义:谓男子有生理缺陷,没有生殖能力。《南史·后妃传上·宋后废帝陈太妃》:“先是人閒言 明帝 不男,故皆呼 废帝 为 李氏 子。”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宰相前世僧》:“﹝ 杨文襄 ﹞为提学时,年甫三旬,即立姪为嗣,盖久以不男自安矣。”
- 11.
不直释义:⒈不正;不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新唐书·严郢传》:“天下以 郢 挟宰相报仇为不直。”《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辛亥,敕:民有诉讼,必先歷县州及观使处决,不直,乃听讼於臺省。”《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自身也理不直,冤仇何时而报?”⒉不以之为是;不信任。《汉书·韩延寿传》:“上由是不直 延寿,各令穷竟所考。”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庄廷鑨》:“之荣 告诸大吏,大吏右 庄氏,不直 之荣。”林纾《与姚叔节书》:“既而足下南归,不居大学,有人言校长不直足下,寻
- 12.
不自觉释义:指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活动。《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三年》:“﹝上﹞曰:‘宰相諠争如此,可乎?’对曰:‘诚为不可。然 覃 等尽忠愤激,不自觉耳。’”柳杞《好年胜景》:“四喜 说得兴奋起来,不自觉的拍打着牛屁股。”
- 13.
东台释义:⒈官署名。唐 高宗 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后因以沿称门下省。《新唐书·百官志二》:“龙朔 二年,改门下省曰东臺。”《新唐书·张文瓘传》:“乾封 二年,迁东臺侍郎、同东西臺三品,遂与 勣 同为宰相。”宋 苏轼《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爵跃,东臺瞑坐觉乌飞。”⒉唐 时东都御史台的省称。唐 赵璘《因话录·徵》:“武后 朝,御史臺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之左臺、右臺,则宪府未曾有东西臺之称。惟俗间呼在京为西臺,东都 为东臺。”唐 白居易《代书一百韵寄微之》:“南国人无怨,东臺吏不欺。”自注:“微之 使 东
- 14.
东閤释义:东向的小门。 《汉书·公孙弘传》:“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唐 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唐 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 15.
东阁释义:⒈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乐府《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牀。”唐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閒扉。”⒉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唐 李商隐《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一本作“閤”。宋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今日个东阁玳瑁筵,煞强如西厢和月等。”清 龚自珍《乙酉腊见红梅一枝思亲而作时客昆山》诗:“南天初返棹,东阁正留宾。”按,此义本作“东閤”,后世閤、阁形近音同混用。参见“东閤”。@
- 16.
东阁待贤释义: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当宰相后,别立客馆,东向开门,招纳四方贤才,一起谋议大事。
- 17.
丞相释义: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西汉时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后时设时废,名称常变。明初沿置,不久即废。旧时常用作宰相的通称。
- 18.
两省释义: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 为 唐 代最高国务机构。《新唐书·权德舆传》:“始,德舆 知制誥,而 徐岱 给事中,高郢 为舍人。居数岁,岱 卒,郢 知礼部,德舆 独直两省,数旬一还舍。”唐 王建《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诗:“两省郎官开道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九月,中书舍人 竇儼 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宫三品、两省给、舍以上,各举所知。”胡三省 注:“两省,谓中书、门下省也。”
- 19.
中书堂释义:中书省的政事堂。唐 杜甫《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仇兆鳌 注:“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武德 以来,於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 光宅 元年,裴炎 自侍中除中书令,执宰相笔,乃迁政事堂於中书省。”宋 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 北平 道,文合落笔中书堂。”
- 20.
中堂释义:⒈〈名〉唐代称宰相,也用于明清两代内阁大学士的别称。⒉〈名〉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