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要 [jī yào]
1. 重要而机密的。
例机要秘书。
英[confidential;]
机要 引证解释
⒈ 机密的要政。
引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或有不开律令之篇卷,而窃大理之位;不识几案之所置,而处机要之职。”
《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孟知祥 为中门使, 崇韜 为副使。中门之职,参管机要。”
清 姚鼐 《金麓村招同浦柳愚毛俟园宗棠圃饮莫愁湖亭》诗:“久和投闲散,大胜执机要。”
⒉ 指机密重要的职位。
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时 殷仲堪 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
⒊ 犹关键,要领。
引晋 孙毓 《孙氏成败志》:“密者,天地之际会,成败之机要。”
宋 范仲淹 《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君至 庆,处置戎事,甚得机要。边人咸称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附《杨芳南山靖贼事》:“﹝ 杨芳 ﹞始以末弁充探骑,深入敢死,归则贼情地势,手画口陈,皆洞中机要。”
⒋ 精义,要旨。
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韜古今於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唐 刘商 《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六艺’从师得机要,百发穿杨含絶妙。”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今礼部尚书 赵公,素嗜此书,得其机要,因復为之训解。”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至 大同 以后, 徐、庾、金楼 之属,流宕失居,义无机要,亦不足与於作者也。”
⒌ 机密重要的。
引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六章:“窑洞门外喊了声‘报告!’进来了一个做机要工作的干部,送给 彭总 一份电报。”
国语词典
机要 [jī yào]
⒈ 机密重要的事情。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新五代史·卷二四·唐臣传·郭崇韬传》:「中门之职,参管机要。」
⒉ 机密重要的职务。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
⒊ 机密重要的。
例如:「机要工作」。
⒋ 精义要旨。
引唐·孔颖达〈书经正义序〉:「芟烦乱而翦浮辞,举宏纲而撮机要。」
唐·刘商〈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六艺从师得机要,百发穿杨含绝妙。」
机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夫释义:⒈见“丁夫”。⒉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⒊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
- 2.
东省释义:⒈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齐 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南齐书·百官志》:“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南史·张瓌传》:“齐 建元 元年,改封 平都侯,迁侍中,与侍中 沉文季 俱在门下…… 瓌 止朝服而已。时集书每兼门下,东省实多清贫,有不识 瓌 者,常呼为散骑。”⒉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 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唐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仇兆鳌 注:“《雍録》:‘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公为
- 3.
举撮释义:犹择取。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为编年一书。”
- 4.
二府释义:⒈汉 代称丞相与御史。《汉书·刘向传》:“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二府,丞相、御史也。”《后汉书·何敞传》:“二府闻 敞 行,皆遣主者随之。”章炳麟《秦政记》:“武帝 以降,国之辅拂,不任二府。”⒉宋 代称中书省和枢密院。《宋史·职官志二》:“宋 初,循 唐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宋 王安石《父制诰》:“践更二府,执国机要。”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建炎 维扬 南渡时,虽甚苍猝,二府犹张盖搭狨坐而出,军民有怀甎狙击 黄 相者。”⒊明、清
- 5.
优借释义:⒈优待,借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晋 朝南渡,优借士族,故 江 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时 吒利 初立功,代宗 方优借。”⒉宽容,宽假。《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夏州 边镇,朝廷向来每加优借,府州 褊小,得失不繫重轻,且宜抚諭 彝兴,庶全大体。”宋 司马光《辞入对小殿札子》:“以臣劝君,其罪至大,緃陛下优借,而天威咫尺,恐陨越随之。”
- 6.
兵机释义: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 《吴子·图国》:“吴起 儒服以兵机见 魏文侯。”《北齐书·唐邕传》:“显祖 频年出塞,邕 必陪从,专掌兵机。”《前汉书平话》卷上:“见班部中 萧何 奏曰:‘陈稀 兵机深厚,谋计多能,不在 韩信 之后,有鬼神之机。在朝将相,尽皆老矣……我王圣鉴,欲擒 陈稀,除非 韩信 也。’”清 蒋士铨《桂林霜·粤氛》:“烽烟起,谁识兵机?”陈毅《赣南游击词》:“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 7.
典掌释义:主管,掌管。 晋 虞溥《江表传》:“权 为 吴 王,初置节度官,使典掌军粮,非 汉 制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故 江 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新唐书·韦述传》:“述 典掌图书,餘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澹荣利,为人纯厚长者,当世宗之。”
- 8.
内干释义:⒈在宫内掌管。⒉指主管宫廷机要的人。⒊指主管家政之才。
- 9.
内文案释义:旧社会在官署内签押房办公、与长官关系较密切、预闻机要的幕僚。
- 10.
内职释义:⒈指嫔妃等在宫中所尽的职守。《礼记·昏义》:“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旧唐书·后妃传下·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后性仁和恭逊,深抑外戚,无丝毫假贷,训厉内职,有母仪之风焉。”⒉指嫔妃。清 洪昇《长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取供内职,深愜朕心。”⒊指供职禁中,内参机要的朝廷重臣。《后汉书·伏湛传》:“光武 即位,知 湛 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徵拜尚书。”唐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今者入守内职,为朝廷大臣。”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八·内职》:“旧《哀帝纪》:‘天祐 元年三月,敕
- 11.
内谋释义:⒈内心思虑、谋划。⒉谓参与机要,谋划政事。⒊暗中谋划。
- 12.
决科机要释义:指为应科考者汇编的便于剽窃的时文集子。宋 岳珂《愧郯录·场屋编类之书》:“比年以来,於时文中採摭陈言,区别事类,编次成集,便於剽窃,谓之决科机要。”
- 13.
几务释义:机要的事务。多指军国大事。
- 14.
大机释义:⒈事物变化的枢要、关键。 ⒉国家的机要事务。⒊佛教语。真谛,精义。
- 15.
宥地释义:机要之地。指枢密院。《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林安宅、蒋芾 言:‘臣等备员宥地,所职在於兵将。如二三大将,陛下所深知。偏裨间有才者亦多,但臣等素不相识,无以知其才否,欲自此与之相见。’”
- 16.
宥密释义:⒈谓存心仁厚宁静。⒉深密;机密。⒊引申指隐密之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军次实录》:“至虚无寂灭,弃絶人伦,日用之常,简弃造物,分为斋荤,逃税偷安,伪为善行,欲寡过於暗室之中,实欲作恶於宥密之内。”⒋指枢密院。因其掌管军事机密,故称。⒌借指机要官员,枢密使等。
- 17.
密勿释义:⒈勤勉努力。 《诗·小雅·十月之交》:“黽勉从事,不敢告劳。”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谓“鲁‘黽勉’作‘密勿’。”《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彊以从王事……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颜师古 注:“密勿,犹黽勉从事也。”南朝 梁 沉约《刘领军封侯诏》:“内参嘉謨,外宣戎略,密勿劬劳,诚力备尽。”宋 曾巩《祭欧阳少师文》:“櫝敛兵革,天清地謐,日进昌言,从容密勿,开建国本,情忠力悉。”清 顾炎武《乾陵》诗:“弥缝由密勿,迴斡赖元功。”⒉机要;机密。《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与闻政事
- 18.
密地释义:⒈机要之地。 谓枢要职务。⒉人迹罕至之地,隐秘之地。⒊秘密地,暗地里。
- 19.
密近释义:⒈指帝王左右亲近信用之人。⒉指接近帝王的机要职位。
- 20.
扒人释义:因某人得到意外的好事而乘机要求他请客或者罚他做某些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