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兴 [bīn xīng]
1. 亦作“宾兴”。
2. 周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
4. 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
宾兴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賔兴”。
⒉ 周 代举贤之法。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
引《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郑玄 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於王矣。”
⒊ 科举时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亦指乡试。
引元 许谦 《送尉彦明赴开化教谕序》:“诵《诗》《书》六艺之文,以广见闻;孝弟忠信之实,以敦德行。故賔兴以示劝,简絀以致罚。”
清 戴名世 《张验封传》:“康熙 己卯、壬午、乙酉,当宾兴之期,公皆为分校,所得士最盛。”
严复 《救亡决论》:“以为通天地人之谓儒。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国语词典
宾兴 [bīn xīng]
⒈ 周代从乡小学选出贤能的人,以上宾之礼升于国学。
引《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汉·郑玄·注:「兴,犹举也。」
⒉ 科举时代,士子将参加乡试时,地方官设宴款待,称为「宾兴」。
宾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物释义: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 注:“物犹事也。”《左传·襄公三年》:“解狐 得举,祁午 得位,伯华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明 宋濂《送邓贯道还云阳序》:“《周官》之制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艺是也。”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而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
- 2.
宾荐释义:⒈举荐;推荐。 《易·观》“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李鼎祚 集解引 唐 崔憬 曰:“得位比尊,承於王者,职在搜扬国俊,宾荐王庭,故以进贤为尚宾也。”⒉引申为科举。唐 李嘉祐《送严二擢第东归》诗:“隳官就宾荐,时辈詎争先。盛业推儒行,高科独少年。”唐 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往在 贞元,俱从宾荐。司我明试,时维邦彦。”参见“宾兴”。
- 3.
投牒释义:⒈呈递诉状。 《北齐书·魏收传》:“众口諠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收 无以抗之。”《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以 彦泽 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 彦泽 罪。”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董伯念》:“彭 为令负清劲名,在西臺亦錚錚者,巡方入 苕,诸仇 董 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⒉呈递文辞。《旧唐书·杨绾传》:“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典礼·宾兴考试》:“至于 隋,置进士科,专试文词,皆投牒自进。”⒊投弃授官
- 4.
申详释义:向上级官府详细呈报。《唐六典·刑部》:“凡有冤滞不申欲诉理者……至尚书省左右丞为申详之。”《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 武相公 老太太节孝的事,你作速办妥了,以便备文申详。”清 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越二年,申详大宪,奏请增广文武学额。”
- 5.
诵数释义:⒈反复诵读。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⒉引申为记诵、背诵。宋 王珪《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