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蒲 [gū pú]
1. 菰和蒲。
3. 借指湖泽。
菰蒲 引证解释
⒈ 菰和蒲。
引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宋 张元干 《念奴娇》词:“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向断桥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⒉ 借指湖泽。
引南唐 张泌 《洞庭阻风》诗:“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明 孙蕡 《湖州乐》诗:“菰蒲浪深迷白紵,有时隔花闻笑语。”
清 金农 《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
菰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大泽释义:⒈大湖沼;大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宋 梅尧臣《送赵谏议知徐州》诗:“吕梁 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清 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为导者误入大泽中,沮洳难行,人马多死。”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诗:“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髮寒。”⒉即 大泽乡。《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 元年七月,陈涉 等起 大泽 中。”⒊大恩惠。《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李周翰 注:
- 2.
棹歌释义:⒈亦作“櫂歌”。行船时所唱之歌。汉武帝《秋风辞》:“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南朝 梁 丘迟《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元 萨都剌《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清 魏源《武夷九曲诗》:“尚讶棹歌闻,那有市声起。”⒉指《櫂歌行》曲。《南史·羊侃传》:“﹝ 侃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櫂歌》两曲,甚有新致。”唐 骆宾王《櫂歌行》:“相思无别曲,并在《櫂歌》中。”参见“棹歌行”。
- 3.
蹲鸱释义:⒈大芋。因状如蹲伏的鸱,故称。《史记·货殖列传》:“吾闻 汶山 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张守节 正义:“蹲鴟,芋也。”晋 左思《蜀都赋》:“坰野草昧,林麓黝儵,交让所植,蹲鴟所伏。”刘逵 注:“蹲鴟,大芋也。”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是犹见 燕 晋 之枣栗、岷 蜀 之蹲鴟,而欲以废五穀,岂不难哉!”清 陈维崧《满江红·江村夏咏》词:“论生计,蹲鴟一顷,菰蒲百亩。”⒉饮酒猜拳时对大拇指的代称。《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以蹲鴟间虎膺之下,以鉤戟差玉柱之旁。”《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 4.
钓客释义:垂钓的人。唐 薛能《边城寓题》诗:“蚕市归农醉,渔舟钓客醒。”唐 薛能《题褒城驿池》诗:“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
- 5.
鲈乡亭释义:亭名。 在 江苏省 吴江市 东 长桥 上,亭旁曾有 春秋 越 范蠡、晋 张翰、唐 陆龟蒙 画像。宋 苏轼 有《戏书吴江三贤画像》诗,因名亭曰 三高亭,且更为塑像。后 绍兴 年间 林肇 为令,作序江上,更名“鱸乡亭”。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 宋 ﹞ 陈文惠公 尧佐《吴江诗》云:‘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纔熟杨柳黄,扁舟繫岸不忍去,西风斜日鱸鱼乡。’后人於其地立 鱸乡亭。”参阅 宋 龚明之《中吴纪闻·三高亭》、《嘉庆一统志·苏州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