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龙 [yú lóng]
1. 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2. 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
4. 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鱼龙 引证解释
⒈ 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
引《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 郑玄 注:“鱼龙之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贽 《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
清 吴伟业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⒉ 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
引《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於庭,炫燿日光。”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 苏轼 《次韵答钱穆父作诗见及》:“鱼龙絶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⒊ 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国语词典
鱼龙 [yú lóng]
⒈ 一种古生物。属爬虫类。全体似鱼,头大,颈短,尾细,吻长而突,四肢似鳍无刺,体长四尺至四丈,繁殖甚广,其化石产于三叠纪白垩纪之间,印度、纽西兰等地曾掘得。
⒉ 一种杂技。表演鱼化为龙的舞蹈,为汉代百戏之一。
引《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赞曰:「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鱼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余润释义:⒈指丰润的肌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范启 与 郗嘉宾 书曰:‘子敬 举体无饶纵,掇皮无餘润。’”⒉向四旁浸润或流淌的水。唐 温庭筠《休浣日西掖谒所知因成长句》:“荀令 凤池春婉娩,好将餘润变鱼龙。”《宋史·宋琪传》:“九年九月,上幸 景龙门 外观水磑,因谓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泠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餘润之所及乎?’”郑观应《盛世危言·治河》:“凡 河 水所经之地,如 陕西 东界…… 直隶 南界,五六省皆可资其餘润。”⒊无穷的润泽。唐 元稹《表夏》诗之四:“玉委有餘润,飆驰无去
- 2.
吴蔡释义:⒈吴 地和 蔡 地。 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吴 蔡 齐 秦 之声,鱼龙爵马之玩。”钱振伦 注:“《楚辞》曰:‘吴 歈 蔡 謳。’”参见“吴歈”。⒉金 诗人 吴激、蔡松年 的并称。详“吴蔡体”。
- 3.
悲啸释义:⒈凄戚长鸣。 汉 刘向《新序·杂事五》:“龙兴而鸟集,悲啸长吟。”汉 王褒《洞箫赋》:“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⒉指萧瑟作响。茅盾《子夜》十七:“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 吴公馆 更显得阴沉可怖。”⒊悲切长号。三国 魏 曹植《杂诗》之三:“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别鹤操》:“右旧説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之 闻之,愴然
- 4.
振掉释义:动摇;震动。 《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晋 潘尼《鳖赋》:“翩衔钓以振掉,吁骇人而可恶。”宋 苏辙《舟中听琴》诗:“终年见怪心自感,海水振掉鱼龙惊。”
- 5.
曼衍鱼龙释义:曼衍:亦作“漫衍”、“曼延”,巨兽名,古代仿照它排演百戏节目。鱼龙:古代百戏节目。古代演出的杂戏名。比喻事物的离奇变幻。亦作“鱼龙曼衍”。
- 6.
杂爨释义:即杂耍。清 陈维崧《夜合花·廿二夜原白堂中观剧即事》词:“神絃一曲纔终,更有梨园杂爨,院本丝桐。”清 震钧《天咫偶闻》卷七:“余髫年时,如 泰华轩、景泰轩、地安门 之 乐春芳,皆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其剧多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话嘌唱之类。”参见“杂耍”。
- 7.
海气释义:⒈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 《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唐 张子容《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清 周亮工《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吴 山搅 越 青。”⒉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唐 骆宾王《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海市蜃楼”。⒊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 8.
混杂释义:混合掺杂:鱼龙混杂。
- 9.
潜跃释义:⒈出没。 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逯钦立 注:“潜跃,以鳞甲类的出没比喻人们出仕和退隐两种情况。”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⒉谓帝王未登基之时。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上自潜跃以来,多详延故老,问以前代兴废之由,铭之於心,以为鑑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淑德、懿德 或佐潜跃之前,或承藩邸之际,盖未尝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 10.
灯轮释义:一种大形的灯彩。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睿宗 先天 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於京师 安福门 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綺,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 陈子昂《上元夜效小庾体》诗:“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清 黄景仁《念奴娇·元夜步月》词:“西域灯轮,东京 火树,百变鱼龙戏。”
- 11.
烬灭释义:⒈指灯火熄灭。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 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絶。”⒉烧毁;灭绝。唐 李翱《陵庙日朔祭议》:“盖遭 秦 火,《诗》《书》《礼经》烬灭,编残简缺,汉 乃求之先儒。”薛子正《华北敌后艰苦奋战的一年》:“敌寇对我 晋 东南抗 日 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烬灭扫荡’。”
- 12.
神奸释义:⒈亦作“神奸”。能害人的鬼神怪异之物。《左传·宣公三年》:“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杜预 注:“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汉 王充《论衡·儒增》:“安能入山泽不逢恶物,辟除神姦乎?”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三槐以鼐鼎象物,知其神奸;五等以桓珪班瑞,守其宫室。”宋 苏轼《洞庭春色赋》:“尽三江於一吸,吞鱼龙之神姦。”清 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诗:“观人如列鼎,欲察神姦状。”⒉奸诈狡猾的人。明 屠隆《綵毫记·禄山谋逆》:“裂土控 燕 韩,部落连蕃 汉,包
- 13.
禅观释义:⒈谓依禅理参究修行。唐 姚合《闲居》诗:“何当学禪观,依止古先生。”宋 陈师道《比丘理公塔铭》:“日诵《金刚》、《行愿》两经,闔户禪观,不近人事,凡二十年。”章炳麟《答铁铮》:“明 之末世与 满洲 相抗,百折不回者,非耽悦禪观之士,即 姚江 学派之徒。”⒉寺院。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诗:“水月通禪观,鱼龙听梵声。”
- 14.
羣飞释义:⒈齐飞;成群地飞。三国 魏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十三:“鱼龙瀺灂,山鸟羣飞。”晋 潘岳《射雉赋》:“涉青林以游览兮,乐羽族之羣飞。”⒉喻动乱。《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神歇灵绎,海水羣飞。”李善 注:“海水,喻万民;羣飞,言乱。”《隋书·炀帝纪上》:“拯羣飞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北史·尒朱荣传论》:“四海嚣然,已有羣飞之渐。”⒊喻群小。唐 韩愈《祭柳子厚文》:“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復,羣飞刺天。”
- 15.
翻花舞袖释义:练起来两臂左右上下前后回旋而舞,并且由于身步也随手翻转,类似鱼龙穿浪翻花之状的舞蹈和武术。
- 16.
襐饰释义:亦作“襐飭”。盛饰。一说为首饰。《汉书·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 王莽 ﹞令立国将军 成新公 孙建 世子襐饰将毉往问疾。”颜师古 注:“襐,盛饰也……一曰襐,首饰也,在两耳后,刻鏤而为之。”《新唐书·曹确传》:“可及 为帝造曲,曰《叹百年》,教舞者数百,皆珠翠襐饰,刻画鱼龙地衣,度用繒五千。”清 方以智《通雅·释诂六》:“颜 注《急就》:‘襐饰刻画无等双。’…… 端拱 本作‘襐飭’,古飭、饰通。”
- 17.
角抵戏释义:汉 代对各种体育活动和乐舞杂技的总称。包括角力、扛鼎等杂技、幻术和装扮人物、动物的乐舞表演等。《汉书·武帝纪》:“﹝ 元封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颜师古 注:“应劭 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 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抵者,当也。非谓抵触。文 説是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三年》引作“角牴戏”。《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顺帝 永和 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南朝 梁 任昉
- 18.
角鳞释义:泛指角兽和鱼龙之类。
- 19.
起蛰释义:惊起蛰伏的虫、兽。 比喻使隐逸的贤才出为世用。宋 苏轼《海市》诗:“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清 吴嘉纪《题舒栖赠徐蓂阶》诗:“谷风稍起蛰,薆薆入闲门。”清 屠倬《冬暖行》:“闭藏不密阳气泄,奋雷起蛰阴惨舒。”
- 20.
都卢释义:⒈古国名。在 南海 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选·张衡<西京赋>》:“非 都卢 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李善 注:“《汉书》曰: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太康地志》曰:都卢国,其人善缘高。”晋 傅玄《正都赋》:“都卢 迅足,缘脩竿而上下。”⒉借指 都卢国 人。唐 元稹《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 都卢。”⒊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 注:“晋灼 曰:‘都卢,国名也。’李奇 曰:‘都卢,体
鱼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余润释义:⒈指丰润的肌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范启 与 郗嘉宾 书曰:‘子敬 举体无饶纵,掇皮无餘润。’”⒉向四旁浸润或流淌的水。唐 温庭筠《休浣日西掖谒所知因成长句》:“荀令 凤池春婉娩,好将餘润变鱼龙。”《宋史·宋琪传》:“九年九月,上幸 景龙门 外观水磑,因谓侍臣曰:‘此水出於山源,清泠甘美,凡近河水味皆甘,岂非餘润之所及乎?’”郑观应《盛世危言·治河》:“凡 河 水所经之地,如 陕西 东界…… 直隶 南界,五六省皆可资其餘润。”⒊无穷的润泽。唐 元稹《表夏》诗之四:“玉委有餘润,飆驰无去
- 2.
吴蔡释义:⒈吴 地和 蔡 地。 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吴 蔡 齐 秦 之声,鱼龙爵马之玩。”钱振伦 注:“《楚辞》曰:‘吴 歈 蔡 謳。’”参见“吴歈”。⒉金 诗人 吴激、蔡松年 的并称。详“吴蔡体”。
- 3.
悲啸释义:⒈凄戚长鸣。 汉 刘向《新序·杂事五》:“龙兴而鸟集,悲啸长吟。”汉 王褒《洞箫赋》:“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⒉指萧瑟作响。茅盾《子夜》十七:“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 吴公馆 更显得阴沉可怖。”⒊悲切长号。三国 魏 曹植《杂诗》之三:“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别鹤操》:“右旧説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之 闻之,愴然
- 4.
振掉释义:动摇;震动。 《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晋 潘尼《鳖赋》:“翩衔钓以振掉,吁骇人而可恶。”宋 苏辙《舟中听琴》诗:“终年见怪心自感,海水振掉鱼龙惊。”
- 5.
曼衍鱼龙释义:曼衍:亦作“漫衍”、“曼延”,巨兽名,古代仿照它排演百戏节目。鱼龙:古代百戏节目。古代演出的杂戏名。比喻事物的离奇变幻。亦作“鱼龙曼衍”。
- 6.
杂爨释义:即杂耍。清 陈维崧《夜合花·廿二夜原白堂中观剧即事》词:“神絃一曲纔终,更有梨园杂爨,院本丝桐。”清 震钧《天咫偶闻》卷七:“余髫年时,如 泰华轩、景泰轩、地安门 之 乐春芳,皆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其剧多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话嘌唱之类。”参见“杂耍”。
- 7.
海气释义:⒈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 《汉书·武帝纪》:“朕巡 荆 扬,辑 江 淮 物,会大海气,以合 泰山。”唐 张子容《永嘉即事寄赣县袁少府瓘》诗:“海气朝成雨,江天晚作霞。”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景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清 周亮工《钱塘江示王古直》诗:“海气喷江折,吴 山搅 越 青。”⒉海上蜃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唐 骆宾王《蓬莱镇》诗:“野楼疑海气,白鷺似江涛。”参见“海市蜃楼”。⒊沙漠上的气流。海,指旱海,沙漠。
- 8.
混杂释义:混合掺杂:鱼龙混杂。
- 9.
潜跃释义:⒈出没。 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晋 陶潜《感士不遇赋》:“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逯钦立 注:“潜跃,以鳞甲类的出没比喻人们出仕和退隐两种情况。”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⒉谓帝王未登基之时。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上自潜跃以来,多详延故老,问以前代兴废之由,铭之於心,以为鑑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淑德、懿德 或佐潜跃之前,或承藩邸之际,盖未尝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 10.
灯轮释义:一种大形的灯彩。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睿宗 先天 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於京师 安福门 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綺,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 陈子昂《上元夜效小庾体》诗:“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清 黄景仁《念奴娇·元夜步月》词:“西域灯轮,东京 火树,百变鱼龙戏。”
- 11.
烬灭释义:⒈指灯火熄灭。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吴、蔡、齐、秦 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絶。”⒉烧毁;灭绝。唐 李翱《陵庙日朔祭议》:“盖遭 秦 火,《诗》《书》《礼经》烬灭,编残简缺,汉 乃求之先儒。”薛子正《华北敌后艰苦奋战的一年》:“敌寇对我 晋 东南抗 日 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烬灭扫荡’。”
- 12.
神奸释义:⒈亦作“神奸”。能害人的鬼神怪异之物。《左传·宣公三年》:“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杜预 注:“图鬼神百物之形,使民逆备之。”汉 王充《论衡·儒增》:“安能入山泽不逢恶物,辟除神姦乎?”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三槐以鼐鼎象物,知其神奸;五等以桓珪班瑞,守其宫室。”宋 苏轼《洞庭春色赋》:“尽三江於一吸,吞鱼龙之神姦。”清 顾炎武《酬李处士因笃》诗:“观人如列鼎,欲察神姦状。”⒉奸诈狡猾的人。明 屠隆《綵毫记·禄山谋逆》:“裂土控 燕 韩,部落连蕃 汉,包
- 13.
禅观释义:⒈谓依禅理参究修行。唐 姚合《闲居》诗:“何当学禪观,依止古先生。”宋 陈师道《比丘理公塔铭》:“日诵《金刚》、《行愿》两经,闔户禪观,不近人事,凡二十年。”章炳麟《答铁铮》:“明 之末世与 满洲 相抗,百折不回者,非耽悦禪观之士,即 姚江 学派之徒。”⒉寺院。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诗:“水月通禪观,鱼龙听梵声。”
- 14.
羣飞释义:⒈齐飞;成群地飞。三国 魏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十三:“鱼龙瀺灂,山鸟羣飞。”晋 潘岳《射雉赋》:“涉青林以游览兮,乐羽族之羣飞。”⒉喻动乱。《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神歇灵绎,海水羣飞。”李善 注:“海水,喻万民;羣飞,言乱。”《隋书·炀帝纪上》:“拯羣飞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北史·尒朱荣传论》:“四海嚣然,已有羣飞之渐。”⒊喻群小。唐 韩愈《祭柳子厚文》:“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復,羣飞刺天。”
- 15.
翻花舞袖释义:练起来两臂左右上下前后回旋而舞,并且由于身步也随手翻转,类似鱼龙穿浪翻花之状的舞蹈和武术。
- 16.
襐饰释义:亦作“襐飭”。盛饰。一说为首饰。《汉书·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 王莽 ﹞令立国将军 成新公 孙建 世子襐饰将毉往问疾。”颜师古 注:“襐,盛饰也……一曰襐,首饰也,在两耳后,刻鏤而为之。”《新唐书·曹确传》:“可及 为帝造曲,曰《叹百年》,教舞者数百,皆珠翠襐饰,刻画鱼龙地衣,度用繒五千。”清 方以智《通雅·释诂六》:“颜 注《急就》:‘襐饰刻画无等双。’…… 端拱 本作‘襐飭’,古飭、饰通。”
- 17.
角抵戏释义:汉 代对各种体育活动和乐舞杂技的总称。包括角力、扛鼎等杂技、幻术和装扮人物、动物的乐舞表演等。《汉书·武帝纪》:“﹝ 元封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颜师古 注:“应劭 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 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抵者,当也。非谓抵触。文 説是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三年》引作“角牴戏”。《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顺帝 永和 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南朝 梁 任昉
- 18.
角鳞释义:泛指角兽和鱼龙之类。
- 19.
起蛰释义:惊起蛰伏的虫、兽。 比喻使隐逸的贤才出为世用。宋 苏轼《海市》诗:“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清 吴嘉纪《题舒栖赠徐蓂阶》诗:“谷风稍起蛰,薆薆入闲门。”清 屠倬《冬暖行》:“闭藏不密阳气泄,奋雷起蛰阴惨舒。”
- 20.
都卢释义:⒈古国名。在 南海 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选·张衡<西京赋>》:“非 都卢 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李善 注:“《汉书》曰: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太康地志》曰:都卢国,其人善缘高。”晋 傅玄《正都赋》:“都卢 迅足,缘脩竿而上下。”⒉借指 都卢国 人。唐 元稹《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 都卢。”⒊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 注:“晋灼 曰:‘都卢,国名也。’李奇 曰:‘都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