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匿 [táo nì]
1. 逃跑躲藏。
英[go into hiding; escape and hide;]
逃匿 引证解释
⒈ 逃走隐匿。
引《孟子·滕文公上》:“益 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及 莽 篡位, 杨 乃变姓名为巫医,逃匿它界。”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有民 沉超 者,负罪逃匿。”
叶君健 《自由》十八:“衙门里的差役人员,在农民涌进城时,就已经逃匿一空,各奔前程。”
国语词典
逃匿 [táo nì]
⒈ 逃亡后,将自己藏匿起来。
引《孟子·滕文公上》:「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近躲藏 逃避 窜匿
逃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窜释义:各自逃匿。
- 2.
外弟释义:⒈同母异父弟。《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⒉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蒋琬 ﹞弱冠与外弟 泉陵 刘敏 俱知名。”《宋书·臧焘传》:“傅僧祐,祖父 弘仁,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歷显官,征虏将军、南譙 太守、太常卿。”清 郝懿行《宋琐语·言诠》:“通家亲戚之称也,外弟中表,通谓姑舅兄弟。”⒊妻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晏(王晏)外弟 尉氏 阮孝绪 亦知 晏 必败,晏 屡至其门,逃匿不见。”胡三省 注:“外弟,妻弟也。”
- 3.
嫚娒释义:亦作“嫚侮”。轻蔑侮辱。《汉书·张良传》:“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娒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 汉 臣。”颜师古 注:“嫚与慢同。娒,古侮字。”《汉书·魏豹传》:“今 汉王 嫚侮人,駡詈诸侯羣臣如奴耳。”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孟嘉 落帽,恐如 禰正平 褻服掺挝嫚侮 曹瞒 之意。”
- 4.
投窜释义:⒈逃匿。⒉放逐,流放。
- 5.
栖窜释义:逃匿,逃窜。
- 6.
汉臣释义:汉 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 汉 臣。”唐 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诗:“伏柱闻 周 史,乘槎有 汉 臣。”唐 杜牧《河湟》诗:“牧羊驱马虽戍服,白髮丹心尽 汉 臣。”
- 7.
百口释义:⒈全家;近亲一族。《列子·说符》:“人有滨 河 而居者,习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后汉书·赵岐传》:“闔门百口,埶能相济。”唐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殤。”《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或劝 椿(杨椿)出亡,椿 曰:‘吾内外百口,何所逃匿!正当坐待天命耳。’”清 沉受宏《赠吴事衍》诗:“百口长悲殉乱离,一身何幸还乡里。”⒉一百人。《北史·杨素传》:“仁寿 初,代 高熲 为尚书左僕射,赐良马十匹,牝马二百匹,奴婢百口。”⒊满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
- 8.
窜伏释义:窜伏,汉语词语,出自国语晋语二,意思是逃匿;隐藏
- 9.
窜避释义:逃亡;逃匿。
- 10.
窝藏罪释义: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 11.
走伏释义:⒈逃匿。《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西塞 成都 之路,北絶越逸之径,四面云集,首尾并进,蹊路断絶,走伏无地。”⒉指逃匿之路。《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已命 雍州 刺史 刘粹 等断其走伏。”胡三省 注:“走,逃也;伏,匿也。断其逃匿之路也。”⒊谦辞。犹言趋伏、拜伏。明 宋濂《凝道记上·孔子符》:“夫子自谓有 庖牺 时物,我等当愿走伏庭下,借一观之,洗凡目焉。”
- 12.
踞鼃食蛤释义:《淮南子·道应训》载,秦始皇 时博士 卢敖,游于北海,在 蒙穀山 上,见一人逃匿于碑阴,踞坐龟壳而食蛤蜊。卢敖 见后,自我介绍周行四极,唯北阴未窥,欲与他交朋友而同游历。这人听后,露齿而笑,说宇宙间大得很呢,你才游了一小块,就说穷观,还差得远呢!“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说着,这人举臂而纵身,跳入云中。后以“踞鼃食蛤”谓超然脱世,遨游四方。明 杨慎《词品·黄玉林》:“﹝ 黄玉林 ﹞贈 丁南鄰 云:‘待踞鼃食蛤,相期汗漫,與煙霞會。’用 盧敖 事也,見《淮南子》。”按,鼃,同“蛙”。当作“龜”
- 13.
迸伏释义:隐伏,逃匿。 迸,通“屏”。
- 14.
逃拐释义:拐骗后逃匿。
- 15.
逃躲释义:亦作“迯躲”。 逃匿;躲避。
- 16.
逃闪释义:犹逃匿。
- 17.
逋贷释义:⒈借贷官物,逃匿不还。《汉书·武帝纪》:“诸逋贷及辞讼在 孝景 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颜师古 注:“久负官物亡匿不还者,皆谓之逋。”⒉指借贷官物拖欠不还。汉 荀悦《汉纪·成帝纪二》:“赐……鰥寡孤独高年帛,逋贷不入者勿收。”
- 18.
遁贼释义:逃匿的盗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