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 [fó jiào tú]
1. 信仰佛教的人。
英[Buddhist;]
佛教徒 引证解释
⒈ 信奉佛教的人。
引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范缜 是这样有骨气的一个思想家,佛教徒束手无策。”
佛教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尘不倒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2.
一尘不受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3.
一尘不涉释义: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 4.
三白食释义:佛教徒食乳、酪、饭,三者均白,故称。
- 5.
下火释义:⒈点火。⒉指佛教徒火葬时举行燃火的仪式。
- 6.
中阴释义: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后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
- 7.
中食释义:⒈进食之中。 《国语·晋语九》:“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三国 魏 钟会《生母张夫人传》:“﹝ 孙氏 ﹞愈更嫉妬,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⒉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忽见一寺,门宇炳焕,遂求中食。”《释氏要览·中食》引《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⒊普通饮食。《宋史·孝义传·郭琮》:“凡母之所欲,必亲奉之。居常不过中食,絶饮酒茹荤者三十年,以
- 8.
仁王释义:⒈佛教徒对佛的尊称。⒉《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 9.
伊蒲塞释义: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 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 10.
佛人释义:佛教徒。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自 汉江 北渡以至 魏 晋 之郊,其俗坚悍难诱,今则悉为佛人矣。”
- 11.
佛光释义:⒈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佛光普照。⒉佛像头上的光辉。⒊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 12.
佛力释义: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 13.
佛塔释义: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 14.
佛天释义:⒈对佛的敬称。 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⒉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 15.
佛性禅心释义: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 16.
佛法释义:⒈佛教的教义。 ⒉佛教徒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佛法无边。
- 17.
佛海释义: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 18.
佛祖释义:佛教徒指佛和开创宗派的祖师,也专指释迦牟尼。
- 19.
佛陀释义:梵语音译词。觉悟 者。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 20.
修行释义:佛教徒或道教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照着教义去实行:出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