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十恶 十恶的意思
shíè

十恶

简体十恶
繁体十惡
拼音shí è
注音ㄕˊ ㄜ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í,(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组词】:十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组词】:十足。十成。

è wù ě wū,(1) 不好。【组词】:恶感。恶果。恶劣。恶名。丑恶。(2) 凶狠。【组词】:恶霸。恶棍。险恶。凶恶。(3)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组词】:恶贯满盈。 ◎ 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组词】:可恶。厌恶。好(hào)恶。(1) 〔恶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2) (噁)(1)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2)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

十恶的意思

十恶 [shí è]

1. 中国封建法律规定的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恶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

《隋书·刑法志》:“﹝ 开皇 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恶之条,多採 后齐 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名例一·十恶》:“周 齐 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 开皇 创制,始备此科……自 武德 以来,仍遵 开皇,无所损益。”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清 林则徐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近復将不供兴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属从重,若逕坐死罪,是与十恶无所区别。”

⒉ 佛教以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为十恶。参阅《法苑珠林》卷一〇六。

《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十恶所坠,及五无间,刀树劒山,焦汤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贰。”
《敦煌变文集·目莲救母变文》:“阿娘生时不修福,十恶十惩皆具足。”


国语词典

十恶 [shí è]

⒈ 古代最严重的十大罪行。

《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十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支释义:佛教语。 十恶的前七种。包括三种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 2.
      三恶道释义:佛教谓六道轮迴中作恶业者受生的三个去处。即:造上品十恶业者堕入的地狱道;造中品十恶业者堕入的饿鬼道;造下品十恶业者堕入的畜生道。
    • 3.
      不睦释义:中国古代规定的“十恶”之一。
    • 4.
      八犍度释义:谓佛教分诸法为八类(犍度,梵语法聚的意思):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等。二、结使犍度(结使,烦恼的意思)。有三结、五盖乃至百八烦恼之说。三、智犍度,说二智、四智等。四、行犍度,说十善、十恶等业行。五、大犍度,说地、水、火及四大等法。六、根犍度,说眼耳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七、定犍度,说四禅、四定之禅定。八、见犍度,说断、常二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亦省作“八犍”。
    • 5.
      八议释义:中国古代刑法对于八种人予以特权的制度。 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亲”指皇室一定范围的亲属;“故”指皇帝的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为辅佐皇帝的能人;“功”指有大功勋的人;“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两品以上的人;“勤”指勤劳之士;“宾”指国宾。这八种人犯死罪,不能直接定罪量刑,要上报朝廷,集体审议后再报请皇帝裁决。唯犯“十恶”罪则不适用此规定,即所谓“十恶不赦”。
    • 6.
      兴兵动衆释义:同“兴师动眾”。 《汉书·王莽传上》:“兴兵动众,欲危宗庙。”叶圣陶《邻居》:“万一伤了人家一个指头,弄得兴兵动众,你就是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
    • 7.
      十事释义:⒈佛教指十个方面所造的善业、恶业。⒉特指“十恶”。
    • 8.
      十善释义:⒈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⒉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 9.
      十恶不赦释义: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十恶:古代刑法指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现在借指重大的罪行)。
    • 10.
      十恶果报释义:十恶果报 [出华严经] 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
    • 11.
      十道释义:⒈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方面。⒉十个行政区域。⒊十个行政区域。⒋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 12.
      协中释义:符合中庸之道;适中,合适。《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孔颖达 疏:“民皆合於大中,言举动每事得中,不犯法宪,是合大中。”宋 叶适《徐德操<春秋解>序》:“其能本末相顾,隐显协中,如 潮州 殆鲜焉。”明 张居正《奏请圣母裁定大婚吉期疏》:“今若定以春时,则既有合於天地交泰、万物化醕之意,且当圣龄十六,又率遵乎累朝列圣之规,不迟不早,最为协中。”《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自是决徒者差减,帝尝称其(王曾)协中。”清 林则徐《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若逕坐死罪,是与十恶无所区别,
    • 13.
      反逆释义:⒈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 晋 其能毋乱乎?”⒉叛逆;谋反。《汉书·晁错传》:“吴王 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明史·宁献王权传》:“弟 弋阳王 奠壏 訐其反逆,巡抚 韩雍 以闻。”郭沫若《我的童年》二:“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⒊北齐 刑律有重罪十条,首为反逆,不在八议论赎之列。隋 唐 律承 北齐 制,置十恶之条,改称谋反。参阅《隋书·刑法志》。亦指谋反犯。《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反逆既异餘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⒋颠簸。宋 苏轼《问养生》:
    • 14.
      大逆释义: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
    • 15.
      恶逆释义:⒈奸恶逆乱。《汉书·师丹传》:“丹 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隋书·李密传》:“不追 诸葛瞻 之忠诚,乃为 霍禹 之恶逆。”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是时 瑾(刘瑾)之恶逆方炽,不闻 野亭 有所论列。”⒉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人。《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延臣 言 彦珣 杀母,杀母恶逆不可赦。”胡三省 注:“律有十恶,杀父母者恶逆,恩赦之所不原。”宋 苏轼《缴进张诚一词头状》:“使诚有
    • 16.
      结绝释义:⒈闭结断绝。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昔 原大夫 赎桑下絶气,传称其仁;秦越人 还 虢太子 结脉,世著其神。设曩之二人不遭仁遇神,则结絶之气竭矣。”⒉判决结案。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永年 告变事今已明白,其盗官文书等事,请付三司结絶。”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刘玉娘 因姦药死丈夫,这是犯十恶的罪。为何前官手里不就结絶了?”《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詔百司庶府及诸道监司以下,毋以私怒寄收人於县狱,有罪应收者,结絶不许过三日。”⒊结束;了结。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比

十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支释义:佛教语。 十恶的前七种。包括三种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 2.
      三恶道释义:佛教谓六道轮迴中作恶业者受生的三个去处。即:造上品十恶业者堕入的地狱道;造中品十恶业者堕入的饿鬼道;造下品十恶业者堕入的畜生道。
    • 3.
      不睦释义:中国古代规定的“十恶”之一。
    • 4.
      八犍度释义:谓佛教分诸法为八类(犍度,梵语法聚的意思):一、杂犍度,杂说四善根、四圣果等。二、结使犍度(结使,烦恼的意思)。有三结、五盖乃至百八烦恼之说。三、智犍度,说二智、四智等。四、行犍度,说十善、十恶等业行。五、大犍度,说地、水、火及四大等法。六、根犍度,说眼耳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七、定犍度,说四禅、四定之禅定。八、见犍度,说断、常二见乃至六十二见等。亦省作“八犍”。
    • 5.
      八议释义:中国古代刑法对于八种人予以特权的制度。 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亲”指皇室一定范围的亲属;“故”指皇帝的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为辅佐皇帝的能人;“功”指有大功勋的人;“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两品以上的人;“勤”指勤劳之士;“宾”指国宾。这八种人犯死罪,不能直接定罪量刑,要上报朝廷,集体审议后再报请皇帝裁决。唯犯“十恶”罪则不适用此规定,即所谓“十恶不赦”。
    • 6.
      兴兵动衆释义:同“兴师动眾”。 《汉书·王莽传上》:“兴兵动众,欲危宗庙。”叶圣陶《邻居》:“万一伤了人家一个指头,弄得兴兵动众,你就是十恶不赦的罪魁祸首!”
    • 7.
      十事释义:⒈佛教指十个方面所造的善业、恶业。⒉特指“十恶”。
    • 8.
      十善释义:⒈佛教语。不犯十恶,即是十善。⒉十个德高望重的人。
    • 9.
      十恶不赦释义: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十恶:古代刑法指不可赦免的十种重大罪名,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现在借指重大的罪行)。
    • 10.
      十恶果报释义:十恶果报 [出华严经] 谓众生前世造十恶业。
    • 11.
      十道释义:⒈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方面。⒉十个行政区域。⒊十个行政区域。⒋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 12.
      协中释义:符合中庸之道;适中,合适。《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孔颖达 疏:“民皆合於大中,言举动每事得中,不犯法宪,是合大中。”宋 叶适《徐德操<春秋解>序》:“其能本末相顾,隐显协中,如 潮州 殆鲜焉。”明 张居正《奏请圣母裁定大婚吉期疏》:“今若定以春时,则既有合於天地交泰、万物化醕之意,且当圣龄十六,又率遵乎累朝列圣之规,不迟不早,最为协中。”《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自是决徒者差减,帝尝称其(王曾)协中。”清 林则徐《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若逕坐死罪,是与十恶无所区别,
    • 13.
      反逆释义:⒈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 晋 其能毋乱乎?”⒉叛逆;谋反。《汉书·晁错传》:“吴王 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明史·宁献王权传》:“弟 弋阳王 奠壏 訐其反逆,巡抚 韩雍 以闻。”郭沫若《我的童年》二:“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⒊北齐 刑律有重罪十条,首为反逆,不在八议论赎之列。隋 唐 律承 北齐 制,置十恶之条,改称谋反。参阅《隋书·刑法志》。亦指谋反犯。《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反逆既异餘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⒋颠簸。宋 苏轼《问养生》:
    • 14.
      大逆释义: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
    • 15.
      恶逆释义:⒈奸恶逆乱。《汉书·师丹传》:“丹 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隋书·李密传》:“不追 诸葛瞻 之忠诚,乃为 霍禹 之恶逆。”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是时 瑾(刘瑾)之恶逆方炽,不闻 野亭 有所论列。”⒉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人。《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延臣 言 彦珣 杀母,杀母恶逆不可赦。”胡三省 注:“律有十恶,杀父母者恶逆,恩赦之所不原。”宋 苏轼《缴进张诚一词头状》:“使诚有
    • 16.
      结绝释义:⒈闭结断绝。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昔 原大夫 赎桑下絶气,传称其仁;秦越人 还 虢太子 结脉,世著其神。设曩之二人不遭仁遇神,则结絶之气竭矣。”⒉判决结案。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六:“永年 告变事今已明白,其盗官文书等事,请付三司结絶。”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刘玉娘 因姦药死丈夫,这是犯十恶的罪。为何前官手里不就结絶了?”《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詔百司庶府及诸道监司以下,毋以私怒寄收人於县狱,有罪应收者,结絶不许过三日。”⒊结束;了结。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比

十恶造句

1.这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被判处死刑,真是罪有应得!

2.这个罪犯嗜杀成性、十恶不赦,死有余辜。

3.他所犯的罪行罄竹难书,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4.这些十恶不赦的暴行,令人发指。

5.对于那些十恶不赦的歹徒,我们应该予以严惩!

6.这种十恶不赦的歹徒,你还要同情他?

7.他犯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你还替他说情!

8.这些十恶不赦的暴行,令人髮指。

9.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10.我们太容易把自己教会中的分立看成是十恶不赦的。

11.他犯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谁也救不了他。

12.这是个十恶不赦、罪该万死的匪徒,应该枪毙!

13.这种十恶不赦的罪行,在古代是要要斩首示众的!

14.这帮匪徒,烧杀掳掠,无所不为,真是十恶不赦。

15.报载俄罗斯一个杀人狂残害几十名妇女的事实,真可谓滔天大罪,十恶不赦。

16.若不将这些十恶不赦的歹徒绳之以法,社会将永无宁日。

17.这批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今天在北门外枪决了。

18.这个嗜杀成性,十恶不赦的罪犯,真是死有余辜。

19.十恶不赦的名字,在我听来非常刺耳。

20.说话是善行。叫嚷是恶行。打嘴巴是十恶不赦。

十恶(shi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十恶是什么意思 十恶读音 怎么读 十恶,拼音是shí è,十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十恶造句子